牡丹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形态与核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野生种质资源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育种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花粉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形态学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染色体核型研究 | 第16-19页 |
1.2.5 数量分类学研究 | 第19-20页 |
1.3 目的和意义 | 第20-23页 |
1.3.1 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花粉研究 | 第23-41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3-24页 |
2.1.1 中国芍药科野生种迁地保护中心概况 | 第23页 |
2.1.2 河南洛阳王城公园概况 | 第23-24页 |
2.2 花粉萌发率与畸形率测定 | 第24-3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4-27页 |
2.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3 花粉形态的观测 | 第31-38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2.3.3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2.3.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2.4 小结 | 第38-41页 |
3 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形态性状研究 | 第41-55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3.4.1 牡丹形态性状概况 | 第42-44页 |
3.4.2 杂交后代主要形态性状表现 | 第44-50页 |
3.4.3 同一杂交组合不同子代性状差异 | 第50-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4 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染色体核型研究 | 第55-6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4.2.1 染色体制片试验步骤 | 第55页 |
4.2.2 染色体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分类标准 | 第55-57页 |
4.2.3 试剂配制方法 | 第57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4.1 染色体数目 | 第57-58页 |
4.4.2 染色体核型 | 第58-62页 |
4.5 小结 | 第62-65页 |
5 数量分类研究 | 第65-79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5-68页 |
5.2.1 性状的选取及编码 | 第65-67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68-77页 |
5.4.1 R型聚类结果 | 第68-70页 |
5.4.2 Q型聚类结果 | 第70-73页 |
5.4.3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73-77页 |
5.5 小结 | 第77-7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9-87页 |
6.1 结论 | 第79-82页 |
6.1.1 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花粉研究 | 第79-80页 |
6.1.2 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形态性状研究 | 第80页 |
6.1.3 远缘杂交后代及亲本染色体核型研究 | 第80-81页 |
6.1.4 数量分类研究 | 第81-82页 |
6.2 讨论 | 第82-87页 |
6.2.1 远缘杂交后代花粉表现 | 第82页 |
6.2.2 远缘杂交后代形态性状表现 | 第82-84页 |
6.2.3 远缘杂交后代染色体核型表现 | 第84-85页 |
6.2.4 数量分类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图版 | 第93-109页 |
附表 | 第109-131页 |
个人简介 | 第131-133页 |
导师简介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