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危害及发生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尖镰孢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1.2.3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分析 | 第14-15页 |
1.2.4 大豆根腐病的发病规律 | 第15-16页 |
1.3 尖镰孢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1 尖镰孢的侵入途径 | 第16页 |
1.3.2 尖镰孢的致病因子 | 第16-17页 |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尖镰孢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4.1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7-20页 |
1.4.2 尖镰孢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大豆尖镰孢的抗源筛选 | 第21-24页 |
1.5.1 大豆镰孢根腐病抗源筛选的现状 | 第21-22页 |
1.5.2 抗源筛选方法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大豆根腐病菌的鉴定和致病性测定 | 第24-26页 |
2.1.1 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大豆根腐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页 |
2.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 第24-26页 |
2.2 大豆尖镰孢抗源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筛选方法 | 第26-27页 |
2.3 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遗传多样性(AFLP分子标记)分析 | 第27-33页 |
2.3.1 供试菌株和材料 | 第27-29页 |
2.3.2 大豆尖镰孢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3.3 大豆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0-33页 |
2.4 大豆尖镰孢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33-35页 |
2.4.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4.2 大豆尖镰孢(M38)毒素的提取及毒性测定 | 第33-34页 |
2.4.3 大豆尖镰孢(M38)侵染大豆根部后侧根组织结构变化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60页 |
3.1 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大豆根腐病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 第35页 |
3.2 大豆镰孢根腐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 第35-38页 |
3.2.1 大豆镰孢根腐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 第35-37页 |
3.2.2 黑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分离的大豆尖镰孢致病力分析 | 第37页 |
3.2.3 不同株龄分离的大豆尖镰孢致病力分析 | 第37-38页 |
3.3 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的抗源筛选 | 第38-43页 |
3.4 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根腐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52页 |
3.4.1 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3.4.2 限制性酶切及连接 | 第44页 |
3.4.3 预扩增 | 第44-45页 |
3.4.4 选择性PCR扩增 | 第45-46页 |
3.4.5 AFLP分析 | 第46-52页 |
3.5 大豆尖镰孢根腐病菌致病机理的分析 | 第52-60页 |
3.5.1 尖镰孢毒素对大豆胚根生长的影响 | 第52-54页 |
3.5.2 尖镰孢粗毒素对大豆抗感品种幼苗的致萎作用 | 第54-55页 |
3.5.3 大豆尖镰孢接种抗感病品种后侧根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55-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5 讨论 | 第61-65页 |
5.1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及优势菌株的分析 | 第61页 |
5.2 黑龙江省大豆镰孢菌致病力分析 | 第61-62页 |
5.3 黑龙江省大豆尖镰孢抗源的鉴定方法及筛选 | 第62-63页 |
5.4 黑龙江省尖镰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3页 |
5.5 大豆尖镰孢致病机理的初步分析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