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2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中医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1. 慢性创面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1-22页 |
2. 中医药有关慢性溃疡创面的治疗概况及前期研究基础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制剂研究 | 第24-43页 |
第一节 生肌玉红胶原药物组分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 第24-32页 |
1. 生肌玉红膏原方方药解析 | 第24-30页 |
2. 减味生肌玉红膏药物组分的优化提取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胶原支架的修饰过程 | 第32-43页 |
1. Ⅰ型胶原支架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2. Ⅰ型胶原的提取 | 第34-36页 |
3. 胶原的交联 | 第36-39页 |
4. 胶原的真空冷冻干燥 | 第39-40页 |
5. 修饰后胶原的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 第40页 |
6. 减味生肌玉红膏载入修饰后胶原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生物学评价及制剂优化筛选 | 第43-56页 |
第一节 基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生肌玉红原液浓度筛选研究 | 第43-49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材料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仪器设备 | 第44页 |
·溶液配置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45-46页 |
2. 结果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生肌玉红胶原的组织相容性实验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观察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 | 第50-54页 |
·皮下包埋实验 | 第50-51页 |
·大体形态观察 | 第50-51页 |
·周围组织镜下观察 | 第51页 |
·埋植前后及不同时期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1-54页 |
·扫描电镜样品准备 | 第51-52页 |
·埋植不同时期两组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鸡胚尿囊膜实验筛选生肌玉红胶原促微血管新生的量效关系研究 | 第56-63页 |
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9页 |
·材料 | 第57-58页 |
·试剂 | 第57页 |
·仪器 | 第57-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实验分组 | 第58页 |
·鸡胚尿囊膜实验 | 第58页 |
·大体标本记录 | 第58页 |
·胶原周围尿囊膜微血管计数 | 第58-59页 |
·尿囊膜内血红蛋白测定 | 第5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 | 第59-62页 |
·大体标本情况 | 第59-60页 |
·胶原周围尿囊膜微血管计数 | 第60-61页 |
·尿囊膜血红蛋白含量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生肌玉红胶原促进兔背部肉芽组织血管新生与胶原合成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 第63-80页 |
摘要 | 第63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8页 |
·材料 | 第64-65页 |
·动物实验 | 第65页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65-68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65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65-66页 |
·植入胶原内血红蛋白检测 | 第66页 |
·免疫荧光实验 | 第66页 |
·CD34标记胶原周围组织微血管观察 | 第66-67页 |
·VEGF、ANG1蛋白质印迹检测(Western Blot) | 第67-68页 |
·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标记光密度值测定 | 第6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 | 第68-77页 |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第68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68-70页 |
·植入胶原内血红蛋白检测 | 第70-71页 |
·免疫荧光 | 第71-72页 |
·CD34标记胶原周围组织微血管观察 | 第72-73页 |
·VEGF、ANG1蛋白质印迹检测 | 第73-74页 |
·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标记平均光密度值 | 第74-77页 |
·Ⅰ型胶原检测结果 | 第74-75页 |
·Ⅲ型胶原检测结果 | 第75-76页 |
·Ⅰ、Ⅲ型胶原比值变化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80页 |
第六章 生肌玉红胶原促进大鼠后肢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 第80-91页 |
摘要 | 第80页 |
引言 | 第8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4页 |
·材料 | 第81页 |
·动物实验 | 第81-82页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82-83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82页 |
·激光散斑成像观察大鼠后肢创伤组织血流灌注状态 | 第82-83页 |
·植入胶原血红蛋白检测 | 第83页 |
·CD34标记微血管计数观察 | 第83页 |
·缺血肌肉组织HIF-1 α-mRNA、VEGF-mRNA的表达 | 第8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3-84页 |
2. 结果 | 第84-88页 |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第84页 |
·激光散斑成像血流灌注检测结果 | 第84-85页 |
·植入胶原血红蛋白检测 | 第85-86页 |
·CD34标记微血管计数观察 | 第86-87页 |
·缺血肌肉组织HIF-1 α-mRNA、VEGF-mRNA的表达 | 第87-88页 |
3. 讨论 | 第88-91页 |
第七章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