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柴油机富氮富氧进气变组分可控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发动机缸内的气体流动第16-17页
        1.3.1 进气涡流和滚流第16-17页
        1.3.2 挤流和逆挤流第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第19-27页
    2.1 数值模拟方法及求解流程第19-20页
    2.2 发动机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第20-23页
    2.3 控制方程离散化及求解第23-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柴油机富氮富氧进气物理模型建立第27-41页
    3.1 不同进气道影响分析第27-34页
        3.1.1 物理模型第27-28页
        3.1.2 网格划分第28页
        3.1.3 分析方法第28-29页
        3.1.4 求解计算设置第29-31页
        3.1.5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定第31页
        3.1.6 对不同进气道的适应性分析第31-34页
    3.2 对不同燃烧室形状分析第34-39页
        3.2.1 物理模型第34页
        3.2.2 网格划分第34-35页
        3.2.3 分析方法第35页
        3.2.4 求解计算设置和动网格设置第35页
        3.2.5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定第35-36页
        3.2.6 对不同燃烧室形状的适应性分析第36-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富氮进气组分控制分析第41-65页
    4.1 物理模型及分析方法第41-43页
        4.1.1 物理模型第41页
        4.1.2 网格划分第41-42页
        4.1.3 分析方法第42-43页
        4.1.4 求解计算设置和动网格设置第43页
    4.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定第43-44页
    4.3 无富流体喷入时流场分析第44-47页
    4.4 富氮进气对自然吸气柴油机的适应性分析第47-57页
        4.4.1 富氮喷嘴位置布置优化分析第47-50页
        4.4.2 富氮喷射角度布置优化分析第50-52页
        4.4.3 富氮喷射时刻优化分析第52-53页
        4.4.4 富氮喷射压力的影响第53-55页
        4.4.5 发动机转速影响第55-57页
    4.5 富氮进气对增压柴油机的适应性分析第57-63页
        4.5.1 富氮喷射时刻优化分析第57-59页
        4.5.2 富氮喷射压力的影响第59-61页
        4.5.3 发动机转速影响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富氧进气组分控制分析第65-85页
    5.1 物理模型及分析方法第65-66页
        5.1.1 物理模型第65页
        5.1.2 分析方法第65页
        5.1.3 求解计算设置第65-66页
    5.2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条件设定第66页
    5.3 富氧进气对自然吸气柴油机的适应性分析第66-76页
        5.3.1 富氧喷嘴位置布置优化分析第67-69页
        5.3.2 富氧喷射角度布置优化分析第69-70页
        5.3.3 富氧喷射时刻优化分析第70-72页
        5.3.4 富氧喷射压力的影响第72-74页
        5.3.5 发动机转速影响第74-76页
    5.4 富氧进气对增压柴油机的适应性分析第76-82页
        5.4.1 富氧喷射时刻优化分析第76-78页
        5.4.2 富氧喷射压力的影响第78-80页
        5.4.3 发动机转速影响第80-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9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工作展望第86-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95-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卧式螺旋管内过冷流动沸腾起始点及壁温特性研究
下一篇:西北干旱区土遗址泥敷脱盐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