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80后群体“宅”现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一、导论第9-22页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第10-14页
        1、对“宅”现象的本土化特征的研究第10页
        2、对“宅”现象的原因的研究第10-11页
        3、对“宅”现象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第11-12页
        4、国外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综述第12-13页
        5、国内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综述第13-14页
    (三) 研究思路与概念界定第14-16页
        1、研究思路第14页
        2、概念界定第14-16页
    (四)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6-20页
        1、文献法第16-17页
        2、访谈法第17-20页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第20-22页
        1、创新之处第20-21页
        2、主要限度第21-22页
二、80后群体“宅”的现状特点第22-27页
    (一) 80后“宅人”的喜好第22-23页
    (二) 80后“宅人”的分类第23-24页
    (三) 80后“宅人”的特征第24-27页
三、80后群体“宅”的原因分析第27-35页
    (一) 80后群体“宅”的自身心理原因第27-31页
        1、心理自闭第27-28页
        2、心理压力第28-29页
        3、心理矛盾第29-31页
    (二) 80后群体“宅”的成长环境原因第31-33页
        1、家庭环境的影响第31页
        2、学习环境的影响第31-33页
    (三) 80后群体“宅”的科技原因第33-35页
        1、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第33-34页
        2、通讯方式多样化第34-35页
四、“宅”对80后群体的影响评判第35-42页
    (一) “宅”对80后群体的积极影响第35-37页
        1、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第35页
        2、方便了工作生活第35-36页
        3、促进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第36-37页
    (二) “宅”对80后群体的消极影响第37-42页
        1、知识获取第37-38页
        2、社会化第38-39页
        3、心理层面第39-40页
        4、生理层面第40-42页
五、社会工作介入“宅”现象的对策第42-50页
    (一) 介入的必要性第42页
    (二) 介入的趋势性第42-44页
    (三) 介入的途径和模式第44-50页
        1、个案工作第44-47页
        2、社区工作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掺钕聚合物平面光波导放大器的基础研究
下一篇:离土农民土地价值观念的叙事分析--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