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批判及意义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导言 | 第10-24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的意义 | 第10-11页 |
| 2.黑格尔法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6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3.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6页 |
| (三)论文研究计划 | 第16-24页 |
| 1.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 2.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 3.拟攻克的难关 | 第21页 |
| 4.论文的创新特色 | 第21-22页 |
| 5.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评述 | 第24-30页 |
|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内容概述 | 第24-27页 |
| 1.法是自由意志的存在 | 第25页 |
| 2.抽象法、道德和伦理 | 第25-27页 |
| (二)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重要意义 | 第27-28页 |
| 1.是法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 第27-28页 |
| 2.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 第28页 |
| (三)对社会现实的影响 | 第28-30页 |
| 1.为国家制度做辩护 | 第29页 |
| 2.是现代性解构的奠基者 | 第29-30页 |
| 二、马克思对《法哲学原理》进行批判的主要内容 | 第30-43页 |
| (一)批判动因 | 第31-32页 |
| 1.法哲学观念同现实产生矛盾 | 第31页 |
| 2.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影响 | 第31-32页 |
| (二)批判内容 | 第32-43页 |
| 1.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念 | 第32-35页 |
| 2.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 | 第35-36页 |
| 3.批判黑格尔宗教观和对人权的限制 | 第36-39页 |
| 4.批判黑格尔维护的政治制度 | 第39-43页 |
| 三、对《法哲学原理》批判引发的思想革命 | 第43-51页 |
| (一)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观念 | 第43-46页 |
| 1.个体存在具有合理性 | 第43-44页 |
| 2.发现“市民社会”的真正作用 | 第44-45页 |
| 3.颠倒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 第45-46页 |
| (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 第46-48页 |
| 1.批判官僚机制 | 第46-47页 |
| 2.批判黑格尔对王权的维护 | 第47-48页 |
| (三)揭示法与财产的本质联系 | 第48-49页 |
| 1.财产不是政治产物 | 第48页 |
| 2.私人权益具有合理性 | 第48-49页 |
| (四)初步确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 第49-51页 |
| 1.开始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 | 第50页 |
| 2.更加立足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 第50-51页 |
| 四、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批判的意义 | 第51-57页 |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意义 | 第51-54页 |
| 1.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开始 | 第52-53页 |
| 2.对后世法哲学发展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现实意义 | 第54-57页 |
| 1.注重人民主权 | 第54-55页 |
| 2.注重民主法治 | 第55-56页 |
| 3.注重生产力发展 | 第56-57页 |
| 总结 | 第57-59页 |
| 注释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