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与磁场复合疗法对骨质疏松治疗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药物治疗 | 第10-11页 |
1.2.2 物理治疗 | 第11-13页 |
1.2.3 外科治疗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骨质疏松的发病及治疗机理 | 第17-23页 |
2.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 | 第18-20页 |
2.2.1 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的病因 | 第18-19页 |
2.2.2 基因 | 第19页 |
2.2.3 激素 | 第19-20页 |
2.2.4 营养状态及生活方式 | 第20页 |
2.3 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2.4 临床应用 | 第21-23页 |
3 实验仪器的设计 | 第23-29页 |
3.1 低频脉冲电磁场的设计 | 第23-27页 |
3.1.1 参数的选择 | 第23-25页 |
3.1.2 仪器的设计 | 第25-27页 |
3.2 电容耦合电场的设计 | 第27-29页 |
3.2.1 参数的选择 | 第27-29页 |
4 动物实验的设计 | 第29-37页 |
4.1 实验动物及仪器材料 | 第29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4.1.2 仪器材料 | 第29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29-33页 |
4.2.1 动物饲养 | 第29-30页 |
4.2.2 动物骨质疏松模型的制作 | 第30-32页 |
4.2.3 动物实验分组 | 第32页 |
4.2.4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4.3 主要测量数据指标 | 第33-36页 |
4.3.1 身体状况观察及体重测量 | 第33页 |
4.3.2 尿液的收集 | 第33页 |
4.3.3 血液的采集 | 第33-34页 |
4.3.4 摘取脏器并称重 | 第34页 |
4.3.5 生物力学性能的测定 | 第34-35页 |
4.3.6 测量参数分析 | 第35-36页 |
4.4 统计学处理 | 第36-37页 |
5 结果及讨论 | 第37-48页 |
5.1 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5.1.1 身体状况变化及体重的变化 | 第37-38页 |
5.1.2 尿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8-40页 |
5.1.3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0-42页 |
5.1.4 脏器(子宫)的变化 | 第42-43页 |
5.1.5 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 | 第43-45页 |
5.2 讨论 | 第45-48页 |
5.2.1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2 讨论 | 第46-4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6.1 结论 | 第48页 |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