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汽轮发电机锥体模性能研究与改进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 1.2 课题的来源 | 第14-15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定子线圈性能和生产综述 | 第16-28页 |
| 2.1 定子线圈简介 | 第16-17页 |
| 2.2 绝缘材料介绍 | 第17-19页 |
| 2.3 定子线圈主绝缘工艺体系 | 第19-20页 |
| 2.3.1 少胶浸渍工艺 | 第19页 |
| 2.3.2 多胶模压工艺 | 第19-20页 |
| 2.4 定子线圈的生产工艺 | 第20-22页 |
| 2.5 锥体模工艺现状 | 第22-25页 |
| 2.5.1 热压模具常用温度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 2.5.2 测温方式的不足 | 第23-24页 |
| 2.5.3 锥体模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2.6 生产工艺优化内容 | 第25-27页 |
| 2.6.1 锥体模结构 | 第25-26页 |
| 2.6.2 锥体模的工艺功能 | 第26-27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本课题的主要试验项目及检验设备 | 第28-32页 |
| 3.1 主要试验项目 | 第28页 |
| 3.2 试验内容和检验设备 | 第28-31页 |
| 3.2.1 定子线圈绝缘的整体性 | 第28-29页 |
| 3.2.2 工频耐压试验 | 第29页 |
| 3.2.3 瞬时工频击穿电压 | 第29-30页 |
| 3.2.4 起始电晕电压 | 第30页 |
| 3.2.5 常态介质损耗试验 | 第30-3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第二代锥体模分析及改进研究 | 第32-40页 |
| 4.1 锥体模的工作方式 | 第32-33页 |
| 4.2 锥体模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 4.3 锥体模工作原理和理论分析 | 第33-37页 |
| 4.3.1 建立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 4.3.2 影响模具温度偏差的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 4.4 第二代模具改进 | 第37-39页 |
| 4.4.1 第二代模具改进方法和效果 | 第38页 |
| 4.4.2 第二代模具改进后的问题 | 第38-3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第三代锥体模分析及改进研究 | 第40-51页 |
| 5.1 材料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 5.2 热传导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 5.2.1 热传导简述 | 第41-42页 |
| 5.2.2 锥体模的传热分析 | 第42-43页 |
| 5.2.3 锥体模的对流换热损失分析 | 第43-46页 |
| 5.3 改进方案的确定 | 第46-48页 |
| 5.4 第三代锥体模效果 | 第48-5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1-53页 |
| 6.1 结论 | 第51页 |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