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府煤煤岩组分的改性及其可浮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 | 第11-13页 |
·元素组成 | 第12页 |
·官能团 | 第12-13页 |
·煤岩组分物理性质 | 第13-17页 |
·反射率 | 第13-14页 |
·密度 | 第14-15页 |
·润湿性 | 第15-16页 |
·表面电性 | 第16-17页 |
·煤岩组分粉碎特性 | 第17-19页 |
·粉碎特性 | 第17-18页 |
·微波助磨 | 第18-19页 |
·煤岩组分的分离 | 第19-22页 |
·比重法 | 第20-21页 |
·浮选法 | 第21-22页 |
·煤岩组分的改性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微波-力化学对煤岩组分解离的作用研究 | 第25-35页 |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微波搅拌球磨机 | 第26页 |
·实验流程 | 第26-27页 |
·煤样的制备 | 第27页 |
·煤样的破碎 | 第27页 |
·煤样的微波球磨 | 第27页 |
·浮沉实验 | 第27-28页 |
·比重液的选择及配制 | 第27-28页 |
·浮沉实验 | 第28页 |
·实验结果表征方法 | 第28-29页 |
·浮沉实验产率测定 | 第28页 |
·SEM分析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微波球磨对煤样粒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煤样粒度对浮沉实验的影响 | 第30页 |
·微波处理对神府煤浮沉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微波辐射对煤破碎过程的影响 | 第32-33页 |
·微波助解理论的推测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神府煤煤岩组分的浮选分离研究 | 第35-43页 |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35-3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36页 |
·实验流程 | 第36页 |
·煤样的制备 | 第36-37页 |
·浮选实验 | 第37页 |
·结果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浮选收率测定 | 第37页 |
·煤岩组分富集率测定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磨矿方式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矿浆pH值及药剂类型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微波改性对煤岩组分可浮性的影响研究 | 第43-57页 |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43-44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流程 | 第44页 |
·煤样的制备 | 第44-45页 |
·煤岩组分的手选分离 | 第44-45页 |
·煤样的粉碎 | 第45页 |
·微波改性实验 | 第45-46页 |
·微波改性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煤样的微波改性 | 第46页 |
·浮选实验 | 第46页 |
·实验结果表征方法 | 第46-47页 |
·接触角分析 | 第46-47页 |
·Zeta电位分析 | 第4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浮选实验 | 第47-49页 |
·接触角分析 | 第49-52页 |
·Zeta电位分析 | 第52-5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5 煤岩组分表面光催化改性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研究 | 第57-75页 |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57-5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57-58页 |
·实验流程 | 第58页 |
·光催化改性 | 第58-59页 |
·实验装置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表面性能及结构表征 | 第59页 |
·接触角分析 | 第5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4页 |
·接触角分析 | 第59-6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9-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6 结论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