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高密度发展是当前我国规划发展的必经之路 | 第11-13页 |
1.1.2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 | 第13-15页 |
1.1.3 城市噪声问题日益严重 | 第15-17页 |
1.2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35页 |
1.2.1 城市高层高密度住区的内涵 | 第17-31页 |
1.2.2 声环境相关概念 | 第31-35页 |
1.2.3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3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6-4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39-4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40-41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41-65页 |
2.1 高层高密度住区相关研究综述 | 第41-52页 |
2.1.1 现代城市高密度住区的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2.1.2 国外现代城市高密度住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 | 第43-44页 |
2.1.3 国内现代城市高密度住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 | 第44-45页 |
2.1.4 高层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方法概述 | 第45-52页 |
2.2 声环境相关研究综述 | 第52-63页 |
2.2.1 城市声环境相关研究综述 | 第52-59页 |
2.2.2 住区声环境研究综述 | 第59-63页 |
2.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特征分析 | 第65-85页 |
3.1 典型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预调查 | 第65-68页 |
3.1.1 预调查住区选取 | 第65-66页 |
3.1.2 预调查内容及过程 | 第66-67页 |
3.1.3 预调查结论 | 第67-68页 |
3.2 高层高密度住区主要噪声来源分析 | 第68-69页 |
3.2.1 噪声源的分类及影响 | 第68页 |
3.2.2 道路交通噪声成为住区主要噪声源 | 第68-69页 |
3.3 噪声源的采样及分析 | 第69-79页 |
3.3.1 采样及分析的前期准备 | 第69-71页 |
3.3.2 采样过程 | 第71-72页 |
3.3.3 噪声源样本分析 | 第72-79页 |
3.4 主要噪声源主观评价实验 | 第79-80页 |
3.4.1 实验准备 | 第79-80页 |
3.4.2 实验对象 | 第80页 |
3.4.3 实验过程 | 第80页 |
3.5 噪声评价因子的确定 | 第80-82页 |
3.5.1 噪声片段时空因子计算结果 | 第80-81页 |
3.5.2 噪声源评价因子的确定 | 第81-82页 |
3.5.3 交通噪声评价因子与高层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的关系 | 第82页 |
3.6 小结 | 第82-85页 |
第4章 高层高密度住区空间信息分析 | 第85-99页 |
4.1 城市典型高层高密度住区空间信息分类 | 第85-86页 |
4.2 住区形态因子及其定义 | 第86-91页 |
4.2.1 建筑布局相关因子 | 第87-88页 |
4.2.2 围合形式相关因子 | 第88-90页 |
4.2.3 绿地布局相关因子 | 第90-91页 |
4.3 住区环境因子及其定义 | 第91-96页 |
4.3.1 物理环境因子 | 第92页 |
4.3.2 视觉信息因子 | 第92-94页 |
4.3.3 环境感知因子 | 第94-96页 |
4.3.4 建筑及外部空间属性相关因子 | 第96页 |
4.4 小结 | 第96-99页 |
第5章 高层高密度住区形态因子与声环境作用机制分析 | 第99-147页 |
5.1 形态因子与声环境作用原理分析 | 第99-103页 |
5.1.1 噪声传播原理 | 第99-100页 |
5.1.2 噪声在高层高密度住区中的传播特点 | 第100-103页 |
5.2 住区模型建立与声环境模拟 | 第103-113页 |
5.2.1 城市高层高密度住区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7页 |
5.2.2 形态因子组合赋值分析 | 第107-111页 |
5.2.3 住区模型声环境模拟 | 第111-113页 |
5.3 影响城市高层高密度住区室外声环境的形态因子分析 | 第113-140页 |
5.3.1 声环境模拟结果计算 | 第113页 |
5.3.2 影响城市高层高密度声环境的形态因子提取 | 第113-116页 |
5.3.3 主要形态因子空间特征总结 | 第116-131页 |
5.3.4 不同布局形式中的形态因子变化分析 | 第131-140页 |
5.4 基于形态因子的声环境预测模型构建 | 第140-145页 |
5.4.1 影响噪声暴露水平的形态因子降维分析 | 第140-142页 |
5.4.2 宁静度、吵闹度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价值分析 | 第142-145页 |
5.5 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6章 高层高密度住区环境因子与声环境作用机制分析 | 第147-195页 |
6.1 调查的前期准备 | 第147-150页 |
6.1.1 调查住区的选择 | 第147-148页 |
6.1.2 问卷设计 | 第148-150页 |
6.2 数据采集及问卷发放情况 | 第150-151页 |
6.2.1 客观数据实测 | 第150页 |
6.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第150-151页 |
6.3 数据整理及作用机制分析 | 第151-191页 |
6.3.1 受访者特征对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评价的影响 | 第152-165页 |
6.3.2 环境因子对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评价的影响 | 第165-186页 |
6.3.3 影响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评价的环境因子综合分析 | 第186-189页 |
6.3.4 问卷统计分析结论 | 第189-191页 |
6.4 基于环境因子的声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 第191-194页 |
6.4.1 影响声环境评价的环境因子降维分析 | 第191-192页 |
6.4.2 声环境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价值分析 | 第192-194页 |
6.5 小结 | 第194-195页 |
第7章 高层高密度住区中的声环境优化设计方法与策略 | 第195-221页 |
7.1 声环境优化下的形态布局设计方法 | 第195-203页 |
7.1.1 建筑中心聚集度的设计调整 | 第195-197页 |
7.1.2 住区反射面设计调整 | 第197-198页 |
7.1.3 住区沿街界面调整 | 第198-200页 |
7.1.4 建筑密度及开放空间调整 | 第200-203页 |
7.2 声环境优化下的室外环境设计方法 | 第203-219页 |
7.2.1 营造人性场所 | 第205-208页 |
7.2.2 以慢行流线为主的交通组织 | 第208-209页 |
7.2.3 丰富的绿化形式 | 第209-212页 |
7.2.4 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 第212-214页 |
7.2.5 多样化的设施配置 | 第214-216页 |
7.2.6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 | 第216-217页 |
7.2.7 关键建筑的底层空间处理 | 第217-218页 |
7.2.8 精细化的住区管理 | 第218-219页 |
7.3 宁静住区设计步骤 | 第219-22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21-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3页 |
附录A 道路交通噪声主观评价实验问卷 | 第233-235页 |
附录B 住区模型模拟结果详图 | 第235-241页 |
附录C 城市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调查问卷 | 第241-243页 |
附录D 城市高层高密度住区声环境调查测点分布 | 第243-245页 |
附录E 高层高密度住区测点现场情况 | 第245-24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49-251页 |
致谢 | 第251-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