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1. 入组对象 | 第15页 |
2. MRI扫描方法 | 第15-16页 |
3. 图像与数据分析 | 第16-19页 |
3.1 FVH征的确定 | 第16页 |
3.2 血管狭窄程度的测量 | 第16-17页 |
3.3 脑梗死的发生时间 | 第17-18页 |
3.4 脑梗死面积的ASPECT评分 | 第18-19页 |
3.5 脑白质疏松的确认及分级 | 第19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结果 | 第19-24页 |
1. FVH征发生率 | 第19-20页 |
2. 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患者FVH征发生率 | 第20-21页 |
3. 不同梗死时相(近期梗死、陈旧梗死)的FVH征发生率 | 第21-22页 |
4. 有、无FVH征患者脑梗死范围的差异 | 第22页 |
5. 高信号血管征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 | 第22-23页 |
6. 有无FVH征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 | 第23页 |
7. FVH征的临床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3页 |
1. 不同动脉狭窄程度的FVH征发生率 | 第25-26页 |
2. FVH征的形成机制 | 第26-27页 |
3. 梗死时间与FVH征 | 第27-28页 |
4. FVH征与梗死范围 | 第28页 |
5. FVH征与NIHSS评分 | 第28-29页 |
6. FVH征与脑白质疏松(LA) | 第29-30页 |
7. FVH征的临床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8. 局限性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综述 | 第39-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