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谐振腔中的选择性模式激励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常用符号和缩略词索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模分复用技术 | 第14-15页 |
1.3 模式激励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涡旋光束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2.1 轨道角动量理论分析 | 第19-23页 |
2.1.1 激光模式理论 | 第19-20页 |
2.1.2 角动量理论 | 第20-21页 |
2.1.3 拉盖尔-高斯光束 | 第21-23页 |
2.2 轨道角动量模式产生方法 | 第23-27页 |
2.2.1 螺旋相位板法 | 第24-25页 |
2.2.2 圆柱面透镜组法 | 第25页 |
2.2.3 光子灯笼转换法 | 第25-26页 |
2.2.4 空间光调制器转换法 | 第26-27页 |
2.3 轨道角动量模式转换方案 | 第27-30页 |
2.3.1 多模式相位板理论分析 | 第27-29页 |
2.3.2 轨道角动量模式转换实验光路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任意轨道角动量模式激光器实验方案 | 第31-43页 |
3.1 任意轨道角动量模式实验方案整体分析 | 第31-33页 |
3.2 激励源及增益介质 | 第33-35页 |
3.2.1 掺铒光纤 | 第33-34页 |
3.2.2 泵浦光源 | 第34-35页 |
3.3 环形谐振腔部分 | 第35-41页 |
3.3.1 光纤准直器 | 第35-36页 |
3.3.2 滤波片 | 第36页 |
3.3.3 功率调节波片 | 第36-38页 |
3.3.4 波分复用器 | 第38页 |
3.3.5 空间光调制器 | 第38-41页 |
3.4 观察部分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激光器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55页 |
4.1 软件仿真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3 涡旋光束验证 | 第45-50页 |
4.3.1 涡旋光束验证理论分析 | 第45-48页 |
4.3.2 实验验证装置 | 第48-49页 |
4.3.3 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4 激光器的性能参数分析 | 第50-53页 |
4.4.1 量子效率 | 第50-51页 |
4.4.2 时间稳定性 | 第51-52页 |
4.4.3 模式差异与输出功率的关系 | 第52-53页 |
4.4.4 激光器光谱图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与参与课题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