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综述: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 | 第20-29页 |
2.1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界定和测量 | 第20-22页 |
2.1.1 负性情绪的概念和测量 | 第20-21页 |
2.1.2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测量 | 第21-22页 |
2.2 流行病学特征 | 第22页 |
2.3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特点 | 第22-23页 |
2.4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因素 | 第23-26页 |
2.5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累积风险 | 第26-27页 |
2.5.1 累积风险的概念及测量 | 第26-27页 |
2.5.2 情绪行为问题累积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27页 |
2.6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9-35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9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3.2.1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3.2.2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3.3 样本量计算 | 第29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9-31页 |
3.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第29-30页 |
3.4.2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 | 第30页 |
3.4.3 攻击问卷 | 第30页 |
3.4.4 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 | 第30页 |
3.4.5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 第30-31页 |
3.4.6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第31页 |
3.4.7 儿童期创伤问卷 | 第31页 |
3.5 研究过程及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3.6 伦理考虑 | 第32页 |
3.7 统计分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5-47页 |
4.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第35-36页 |
4.2 DASS-21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 第36-37页 |
4.2.1 信度分析 | 第36页 |
4.2.2 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4.3 “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基本情况 | 第37-39页 |
4.3.1 负性情绪现状 | 第37-38页 |
4.3.2 攻击行为现状 | 第38-39页 |
4.4 “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的潜在类别分析 | 第39-41页 |
4.5 “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类别的人口学特征 | 第41-43页 |
4.6 “3+2”高职护生不同情绪行为问题类别的风险因素研究 | 第43-47页 |
4.6.1 风险因素的存在情况 | 第43-44页 |
4.6.2 不同情绪行为问题类别与单个风险因素的关系 | 第44页 |
4.6.3 不同情绪行为问题类别的累积风险 | 第44-45页 |
4.6.4 情绪行为问题类别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7-55页 |
5.1 “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5.1.1 “3+2”高职护生负性情绪的基本情况 | 第47-48页 |
5.1.2 “3+2”高职护生攻击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48-49页 |
5.2 “3+2”高职护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分类 | 第49-50页 |
5.3 不同情绪行为问题类别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50-51页 |
5.4 情绪行为问题类别与单个风险因素的关系 | 第51-52页 |
5.4.1 情绪行为问题类别与儿童期逆境的关系 | 第51页 |
5.4.2 情绪行为问题类别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 第51-52页 |
5.4.3 情绪行为问题类别与低水平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52页 |
5.5 情绪行为问题类别的累积风险及其性别差异 | 第52-53页 |
5.6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第53-55页 |
5.6.1 创新性 | 第53页 |
5.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