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金川岩体稳定性分析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关于金川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1.3 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3.1 采场巷道所处复杂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 第12页 |
1.3.2 不同类型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12页 |
1.3.3 巷道支护方案优化 | 第12-1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1 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外延 | 第13页 |
1.4.2 本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核心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金川矿区地质概况 | 第15-31页 |
2.1 金川矿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页 |
2.2 金川矿区地层及含矿超基性岩体 | 第15-18页 |
2.3 金川矿区地质构造 | 第18-21页 |
2.4 金川矿区岩组划分 | 第21-22页 |
2.5 金川矿山工程岩体特性 | 第22-27页 |
2.5.1 结构面的特征 | 第22-23页 |
2.5.2 岩体结构类型 | 第23页 |
2.5.3 岩石(块)物理力学性质 | 第23-27页 |
2.6 矿区地应力规律 | 第27-31页 |
第三章 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31-51页 |
3.1 金川二矿区采场巷道围岩与充填体收敛变形监测研究 | 第31页 |
3.1 收敛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 | 第31-33页 |
3.1.1 收敛监测点布设与断面形式 | 第31-32页 |
3.1.2 收敛断面位置 | 第32页 |
3.1.3 收敛监测断面形式 | 第32-33页 |
3.2 收敛监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3-40页 |
3.2.1 1300m中段收敛监测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3.2.2 1250m中段收敛监测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3.2.3 1198中段收敛监测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3.2.4 1138中段收敛监测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3.3 水准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 | 第40-49页 |
3.3.1 水准监测网与测点编号 | 第41页 |
3.3.2 1300m中段水准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3.3.3 1250中段水准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49页 |
3.4 上、下盘岩脉道测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金川高应力碎胀岩体巷道的稳定性的数值模拟述 | 第51-59页 |
4.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52-59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52-55页 |
4.1.2 计算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4.1.3 论本构模型以及基本假设 | 第56-57页 |
4.1.4 计算域及计算模型的离散化 | 第57-58页 |
4.1.5 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金川高应力碎胀岩体巷道支护对策 | 第59-63页 |
5.1 巷道深部围岩变形规律 | 第60页 |
5.2 巷道维护的原理 | 第60-61页 |
5.3 金川二矿区巷道地压的主要控制措施 | 第61-63页 |
5.3.1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生产需要,首先统筹考虑巷道布局 | 第61页 |
5.3.2 断面形状要适应地应力的特点 | 第61页 |
5.3.3 选用掘进方法要根据碎胀岩体怕水、怕风、怕振的特点 | 第61-62页 |
5.3.4 要及时封闭围岩,隔绝大气对围岩的风化作用 | 第62页 |
5.3.5 选择合理的支护形式和支护参数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