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稀土姜黄素配合物的合成、抑菌性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1.1 姜黄素的结构、分离、性质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2-19页
        1.1.1 姜黄素的结构第12-13页
        1.1.2 姜黄素的分离第13-14页
            1.1.2.1 姜黄素的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第13-14页
            1.1.2.2 姜黄素的硅胶柱色谱分离第14页
        1.1.3 姜黄素的性质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3.1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第14页
            1.1.3.2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第14-16页
            1.1.3.3 姜黄素的抗菌作用第16页
        1.1.4 姜黄素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4.1 过渡金属姜黄素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1.4.2 主族金属姜黄素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 稀土及其配合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第19-22页
        1.2.1 稀土离子的理化性质第19页
        1.2.2 稀土元素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第19-20页
            1.2.2.1 抗炎、杀菌作用第19-20页
            1.2.2.2 抗凝血作用第20页
            1.2.2.3 放射性核素与抗肿瘤第20页
        1.2.3 稀土及其配合物的生理作用第20-21页
        1.2.4 稀土配合物的抑菌作用第21-22页
    1.3 凝胶电泳法研究DNA与配合物相互作用第22-26页
        1.3.1 DNA的结构第22-23页
        1.3.2 凝胶电泳法切割DNA第23-24页
            1.3.2.1 基本原理第23页
            1.3.2.2 影响因素第23-24页
        1.3.3 配合物对DNA的切割作用类型和机理第24-26页
            1.3.3.1 按自由基机理氧化断裂DNA第24-25页
            1.3.3.2 酯水解机理断裂DNA第25-26页
            1.3.3.3 以消除机理断裂DNA第26页
    1.4 课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参考文献第28-32页
第二章 稀土-姜黄素二元、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荧光性质第32-49页
    2.1 课题背景第32-33页
    2.2 实验部分第33-34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33页
        2.2.2 姜黄素的硅胶柱色谱分离第33页
        2.2.3 稀土姜黄素二元、三元配合物的合成第33-34页
            2.2.3.1 稀土硝酸盐RE(NO_3)_3·6H_2O的制备第33页
            2.2.3.2 1,10-菲啰啉-5,6-二酮的合成第33-34页
            2.2.3.3 稀土-姜黄素二元配合物的合成第34页
            2.2.3.4 稀土-姜黄素-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第34页
            2.2.3.5 稀土-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三元配合物的合成第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5页
        2.3.1 稀土-姜黄素二元配合物的表征第34-38页
            2.3.1.1 配合物的组成及一般性质第34-35页
            2.3.1.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第35-36页
            2.3.1.3 紫外光谱第36-37页
            2.3.1.4 配合物核磁共振谱第37-38页
        2.3.2 稀土-姜黄素-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的表征第38-42页
            2.3.2.1 配合物的组成及一般性质第38页
            2.3.2.2 红外光谱第38-39页
            2.3.2.3 热重-差热分析第39-40页
            2.3.2.4 紫外-可见光谱第40-41页
            2.3.2.5 核磁共振谱第41-42页
        2.3.3 稀土-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三元配合物的表征第42-45页
            2.3.3.1 配合物的组成及一般性质第42-43页
            2.3.3.2 红外光谱第43页
            2.3.3.3 热重-差热分析第43-44页
            2.3.3.4 紫外—可见光谱第44-45页
    2.4 荧光光谱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第三章 稀土姜黄素配合物的抑菌性研究第49-56页
    3.1 课题背景第49页
    3.2 材料和药品第49页
        3.2.1 实验仪器第49页
        3.2.2 供试菌种第49页
    3.3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49-50页
        3.3.1 配合物对被测菌抑菌圈的测定和方法第49-50页
        3.3.2 稀土三元配合物最低药物浓度(MIC)的测定和方法第5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0-54页
        3.4.1 配体及配合物对被测菌抑菌圈的测定第50-52页
        3.4.2 稀土三元配合物最低药物浓度(MIC)的测定第52-54页
    3.5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第四章 稀土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及其毒性试验第56-65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稀土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第57-61页
        4.2.1 实验第57-58页
            4.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57-58页
            4.2.1.2 溶液的配制第58页
            4.2.1.3 稀土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对双链DNA的切割第58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58-61页
            4.2.2.1 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的浓度对DNA 切割活性的影响第58-60页
            4.2.2.2 pH 对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对DNA 切割的影响第60页
            4.2.2.3 温度变化对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对DNA 切割的影响第60-61页
            4.2.2.4 作用机理的研究第61页
    4.3 稀土钐-姜黄素-1,10-菲啰啉-5,6-二酮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第61-63页
        4.3.1 实验第61-62页
            4.3.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61-62页
            4.3.1.2 细胞株及细胞培养第62页
            4.3.1.3 SRB法实验第62页
        4.3.2 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4.4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妊娠期糖尿病相关饮食因素的调查
下一篇: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亲本与杂交后代的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