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20页 |
Abstract | 第20-23页 |
绪论:杜诗学视阈中的杜诗未刊评点 | 第24-36页 |
第一章:杜诗评点的文献著录及其研究现状 | 第36-72页 |
第一节:历代公、私目录与杜诗评点文献 | 第36-59页 |
1、唐代以来史书艺文志对杜诗评点的著录 | 第37-40页 |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杜诗评点的定位 | 第40-44页 |
3、历代私家目录对杜诗评点的有意采撷 | 第44-50页 |
4、当代善本书目著录杜诗未刊评点概观 | 第50-59页 |
第二节:杜诗评点的历史流变及观念嬗变 | 第59-64页 |
第三节:杜诗评点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 第64-72页 |
第二章:杜诗未刊评点的整体观照 | 第72-119页 |
第一节:杜诗未刊评点历史发展简述 | 第72-83页 |
1、宋元:杜诗评点的发凡起例 | 第72-75页 |
2、明代:杜诗未刊评点的异峰突起 | 第75-78页 |
3、明末清初:杜诗未刊评点的转型突破 | 第78-80页 |
4、清代:杜诗未刊评点的集大成 | 第80-82页 |
5、近代:杜诗未刊评点的承继新变 | 第82-83页 |
第二节:杜诗未刊评点作者群体构成 | 第83-93页 |
1、杜诗未刊评点作者身分构成的二重性 | 第84-85页 |
2、杜诗未刊评点作者群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 | 第85-90页 |
3、杜诗未刊评点作者与私人藏书家关系论考 | 第90-93页 |
第三节:杜诗未刊评点的主要批评范式 | 第93-119页 |
1、"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第94-100页 |
2、"蜻蜓点水"与"连篇累牍" | 第100-103页 |
3、"崇本息末"与"寻章摘句" | 第103-106页 |
4、"论诗及事"与"立象尽意" | 第106-113页 |
5、"推源溯流"与"切己体认" | 第113-119页 |
第三章:杜诗未刊评点与杜集文献 | 第119-187页 |
第一节:杜诗未刊评点与杜集辑佚 | 第119-132页 |
1、屈复《杜工部诗评》十八卷辑佚 | 第120-128页 |
2、申涵光《说杜》一卷辑补 | 第128-132页 |
第二节:杜诗未刊评点与相关已刊评点关系考辩 | 第132-155页 |
(一) 总体关系 | 第132-138页 |
1、过录型手批本 | 第132-137页 |
2、删改型手批本 | 第137-138页 |
3、移花接木型手批本 | 第138页 |
(二) 具体实例 | 第138-155页 |
1、钱陆燦批点 | 第139-144页 |
2、吴农祥批点 | 第144-155页 |
第三节:杜诗未刊评点辨伪 | 第155-171页 |
1、潘德舆批校《读杜心解》质疑 | 第156-159页 |
2、徐松、潘贵生批点杜诗抄袭俞场评点考 | 第159-165页 |
3、顾大文批点《杜工部诗集》选录《读杜心解》考 | 第165-168页 |
4、何绍基批点《杜工部集》存疑 | 第168-169页 |
5、《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评本非蒋光焴批点旁证二则 | 第169-171页 |
第四节:杜集书目对杜诗未刊评点的漏收辑补与指瑕辨正 | 第171-187页 |
1、《杜集书录》"辑评考订类二·批点汇评之属"辑补 | 第172-179页 |
2、诸家杜集书目所录杜诗未刊评点指瑕 | 第179-187页 |
第四章:杜诗未刊评点与杜诗学 | 第187-216页 |
第一节:杜诗未刊评点与杜诗学的家族传承 | 第187-202页 |
1、杜诗未刊评点与杜诗学家族传承的具体表征 | 第188-194页 |
2、桐城方氏望族与杜诗家学 | 第194-199页 |
3、海宁陈氏家族与杜诗家学 | 第199-202页 |
第二节:杜诗未刊评点与杜集的人际传播 | 第202-209页 |
1、人际传播是杜诗未刊评点传播的唯一方式 | 第202-204页 |
2、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的主要形态 | 第204-208页 |
3、杜诗未刊评点人际传播的现实功能 | 第208-209页 |
第三节:杜诗未刊评点与杜诗学的特殊演进 | 第209-216页 |
1、未刊评点相对于已刊评点的特殊演进 | 第210-211页 |
2、佚名未刊评点相对于署名未刊评点的特殊演进 | 第211-213页 |
3、杜诗学特殊演进的基本特质 | 第213-216页 |
第五章:杜诗未刊评点与诗学理论 | 第216-322页 |
第一节:杜诗未刊评点与诗学术语 | 第216-241页 |
1、方拱乾批《杜诗论文》以"绪"论诗 | 第216-227页 |
2、李以峙批《杜诗详注》以"响"为用字之妙境 | 第227-235页 |
3、俞场批杜"不笺故实,专论法律" | 第235-241页 |
第二节:杜诗未刊评点与诗话 | 第241-256页 |
1、诗话与评点外在形式与内在特质的相似性 | 第241-244页 |
2、杜诗未刊评点与相关诗话的具体关系 | 第244-256页 |
第三节:杜诗未刊评点序跋与诗学理论 | 第256-290页 |
1、序跋涵义及杜诗未刊评点中序跋的特殊性 | 第256-258页 |
2、杜诗未刊评点序跋概观 | 第258-263页 |
3、杜诗未刊评点序跋涉及的诗学理论 | 第263-285页 |
4、杜诗未刊评点序跋的其他功能 | 第285-290页 |
第四节:杜诗未刊评点与文学批评史学 | 第290-322页 |
1、吴广霈对刘溶《杜诗集评》之批评 | 第292-300页 |
2、对钱谦益《杜工部集》的辨正 | 第300-306页 |
3、对仇兆鳌《杜诗详注》的驳议 | 第306-316页 |
4、对浦起龙《读杜心解》的补正 | 第316-320页 |
5、杨静盒批郭正域《杜子美七言律》 | 第320-322页 |
第六章:明清杜诗未刊评点举隅 | 第322-379页 |
第一节:徐渭批点《杜工部集》 | 第322-335页 |
第二节:奚禄诒批点《杜诗详注》 | 第335-353页 |
第三节:商盘批点《杜工部集》 | 第353-368页 |
第四节:严复批点《杜工部集》 | 第368-379页 |
馀论:杜诗未刊评点功过平议 | 第379-384页 |
一、杜诗未刊评点的独特贡献 | 第379-381页 |
二、杜诗未刊评点的客观缺陷 | 第381-384页 |
附录 | 第384-566页 |
附录一:杜诗评点编年简目 | 第384-434页 |
附录二:杜诗未刊评点版本提要 | 第434-532页 |
附录三:杜诗未刊评点汇评选录 | 第532-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78页 |
后记 | 第578-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