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固定阀塔板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1.1 气液传质设备概述 | 第8页 |
1.2 板式塔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8-9页 |
1.3 塔板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9页 |
1.3.1 气液呈错流的塔板 | 第9-16页 |
1.3.1.1 泡罩型塔板 | 第9页 |
1.3.1.2 筛孔型塔板 | 第9-10页 |
1.3.1.3 浮阀型塔板 | 第10-13页 |
1.3.1.4 喷射型塔板 | 第13-15页 |
1.3.1.5 特殊的气液错流塔板 | 第15-16页 |
1.3.2 气液呈逆流的塔板 | 第16-17页 |
1.3.3 气液呈并流的塔板 | 第17-19页 |
1.4 固定阀塔板 | 第19-21页 |
1.4.1 固定阀塔板的特点和发展 | 第19-20页 |
1.4.2 几种固定阀塔板的介绍 | 第20-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23-31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23-24页 |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4-27页 |
2.4 实验操作步骤 | 第27页 |
2.5 实验测量方法 | 第27-29页 |
2.5.1 流量的测量 | 第27-28页 |
2.5.2 压降的测量 | 第28页 |
2.5.2.1 干板压降的测量 | 第28页 |
2.5.2.2 湿板压降的测量 | 第28页 |
2.5.3 漏液的测量 | 第28-29页 |
2.5.4 雾沫夹带的测量 | 第29页 |
2.5.5 清液层高度的测量 | 第29页 |
2.5.6 进出口水中C0_2浓度的测量 | 第29页 |
2.5.7 气相中C0_2浓度的分析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塔板压降的研究 | 第31-40页 |
3.1 干板压降 | 第31-34页 |
3.1.1 新型固定阀塔板的干板压降 | 第32-33页 |
3.1.2 几种塔板的干板压降比较 | 第33-34页 |
3.2 湿板压降 | 第34-38页 |
3.2.1 新型固定阀塔板的湿板压降 | 第35-37页 |
3.2.2 几种塔板的湿板压降比较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塔板漏液的研究 | 第40-44页 |
4.1 新型固定阀塔板的漏液 | 第40-42页 |
4.2 几种不同塔板的漏液比较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塔板雾沫夹带的研究 | 第44-48页 |
5.1 新型固定阀塔板的雾沫夹带 | 第44-46页 |
5.2 几种不同塔板的雾沫夹带比较 | 第46-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塔板效率的研究 | 第48-54页 |
6.1 效率的四种表示方法 | 第48-49页 |
6.2 各效率间的关系 | 第49页 |
6.3 塔板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6.3.1 系统物性对板效率的影响 | 第49页 |
6.3.2 塔板型式和结构对板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6.3.3 塔操作条件对板效率的影响 | 第50页 |
6.4 传质效率的研究 | 第50-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缩短阀长的塔板性能研究 | 第54-65页 |
7.1 塔板压降 | 第54-58页 |
7.1.1 干板压降 | 第54-56页 |
7.1.2 湿板压降 | 第56-58页 |
7.2 漏液的研究 | 第58-60页 |
7.3 雾沫夹带的研究 | 第60-63页 |
7.4 传质性能的研究 | 第63-6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8.1 结论 | 第65页 |
8.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65-66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