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光固化技术 | 第9页 |
1.2 光引发剂 | 第9-15页 |
1.2.1 光引发剂的分类 | 第9-11页 |
1.2.2 光引发剂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3 光引发剂的生产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光引发剂的发展方向 | 第13-15页 |
1.3 水性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水溶性光引发体系的优缺点 | 第15-16页 |
1.3.2 水性光引发剂的分类 | 第16-20页 |
1.4 硫杂蒽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1.4.1 多聚磷酸催化合成硫杂蒽酮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4.2 通过苯炔中间体合成硫杂蒽酮类化合物 | 第21-22页 |
1.4.3 浓硫酸作催化剂合成硫杂蒽酮类化合物 | 第22页 |
1.5 相转移催化 | 第22-24页 |
1.5.1 相转移催化原理 | 第22-23页 |
1.5.2 固-液相转移催化体系 | 第23-24页 |
1.6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5页 |
2.1 试验仪器及原料 | 第25-26页 |
2.2 反应装置 | 第26-27页 |
2.3 合成原理 | 第27-31页 |
2.3.1 2-羟基-3,4-二甲基硫杂蒽酮的合成原理 | 第27-29页 |
2.3.2 3-氯-2 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原理 | 第29-30页 |
2.3.3 Quantacure QTX的合成原理 | 第30-31页 |
2.4 结晶溶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2.5 反应步骤 | 第32-33页 |
2.5.1 2-羟基-3,4-二甲基硫杂蒽酮的合成 | 第32页 |
2.5.2 3-氯-2-羟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 | 第32页 |
2.5.3 QTX 的合成 | 第32-33页 |
2.6 产物分析和收率计算 | 第33-35页 |
2.6.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2.6.2 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2.6.3 收率计算 | 第34-35页 |
第三章 2-羟基-3,4-二甲基硫杂蒽酮合成工艺研究 | 第35-47页 |
3.1 反应条件对2-羟基-3,4-二甲基硫杂蒽酮收率的影响 | 第35-42页 |
3.1.1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2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原料物料比对收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4 浓硫酸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5 结晶溶剂的选择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影响2-羟基-3,4-二甲基硫杂蒽酮收率的因素的正交实验 | 第42-44页 |
3.2.1 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42页 |
3.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2.3 极差分析 | 第43-44页 |
3.3 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 | 第44页 |
3.4 2-羟基-3,4-二甲基硫杂蒽酮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3.4.1 反应产物熔点测定 | 第44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3.4.3 元素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醚化反应工艺研究 | 第47-52页 |
4.1 反应条件对QTX收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1.1 物料比与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2 反应温度和酸碱度对收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反应产物的表征 | 第49-50页 |
4.2.1 反应产物熔点测定 | 第49页 |
4.2.2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4.2.3 元素分析结果 | 第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