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网络群体认知的模型研究--以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群体认知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群体认知的概念 | 第15-16页 |
·群体认知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涌现概念及理论 | 第17-20页 |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与群体认知 | 第21-22页 |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系统动力学及其发展简史 | 第22-23页 |
·系统动力学关于系统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 第23-26页 |
·系统动力学与群体认知 | 第26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网络群体认知的模型构建 | 第28-44页 |
·建模理论 | 第28-32页 |
·系统动力学的模型结构 | 第28-30页 |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第30-31页 |
·系统动力学软件stella的简介 | 第31-32页 |
·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网络群体认知的模型构建 | 第32-42页 |
·滇池流域环境概况 | 第32-33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3-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模型参数的设定 | 第44-64页 |
·存量参数的设定 | 第44页 |
·流量参数的设定 | 第44-50页 |
·反馈结构图1(图3.6)中流量参数的设定 | 第44-47页 |
·反馈结构图2(图3.7)中流量参数的设定 | 第47-50页 |
·辅助变量参数的设定 | 第50-62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50-51页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51-53页 |
·辅助变量图表函数的确定 | 第53-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网络群体认知的动力学仿真 | 第64-82页 |
·仿真结果 | 第64-70页 |
·反馈结构图1(图3.6)仿真结果 | 第64-67页 |
·反馈结构图2(图3.7)仿真结果 | 第67-70页 |
·网络群体认知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70-78页 |
·种群生态学的Logistic模型简介 | 第70-72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72-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论文的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2-83页 |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 | 第90-91页 |
附录2 反馈结构图1(图3.6)中的微分方程 | 第91-97页 |
附录3 反馈结构图2(图3.7)中的微分方程 | 第97-104页 |
附录4 网络公众对公众观点的评价 | 第104-108页 |
附录5 网络专家对专家观点的评价 | 第108-111页 |
附录6 网络政府对政府人员观点的评价 | 第111-115页 |
附录7 反馈结构图1(图3.6)的模拟结果 | 第115-117页 |
附录8 反馈结构图1(图3.6)的模拟结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