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公司机会规则概述 | 第13-19页 |
1.1 公司机会规则的界定 | 第13-16页 |
1.1.1 公司机会规则的含义 | 第13-14页 |
1.1.2 公司机会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4-16页 |
1.2 禁止篡夺公司机会的理论依据——董事经理的忠实义务 | 第16-19页 |
2 国外公司机会规则的比较研究 | 第19-28页 |
2.1 国外公司机会规则的发展历程 | 第19-25页 |
2.1.1 公司机会理论在英美国家判例法中的发展 | 第19-25页 |
2.1.2 公司机会理论在德日法系国家的引入 | 第25页 |
2.2 国外经验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 第25-28页 |
3 我国公司机会规则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3.1 我国公司机会规则的现状 | 第28-29页 |
3.2 完善我国公司机会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2.1 公司机会的概念界定模糊 | 第29-30页 |
3.2.2 公司机会规则的义务主体太少 | 第30-31页 |
3.2.3 例外条款的规定以及责任制度规定不科学 | 第31页 |
3.2.4 关于事后救济的问题 | 第31-33页 |
4 我国公司机会制度的完善 | 第33-41页 |
4.1 制定司法解释确定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33-36页 |
4.1.1 公司机会认定的主体标准 | 第33-35页 |
4.1.2 公司机会认定的客体标准 | 第35-36页 |
4.2 增加公司机会的合理利用的情形 | 第36-38页 |
4.2.1 公司无利用该机会的能力 | 第36-37页 |
4.2.2 公司同意董事经理人利用该机会 | 第37页 |
4.2.3 公司抛弃公司机会 | 第37-38页 |
4.3 完善公司归入权制度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