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农村固体废弃物 | 第9-11页 |
1.1.1 概况 | 第9页 |
1.1.2 处理现状 | 第9-10页 |
1.1.3 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1.1.4 发酵后沼液的处理方法 | 第11页 |
1.2 微藻 | 第11-14页 |
1.2.1 简介 | 第11-12页 |
1.2.2 微藻生长曲线 | 第12-13页 |
1.2.3 影响微藻生长的制约因子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 | 第14-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微藻的培养及化学指标的检测 | 第19-23页 |
2.1 微藻的培养及检测 | 第19-21页 |
2.1.1 小球藻的培养 | 第19-21页 |
2.1.2 小球藻的检测 | 第21页 |
2.2 沼液的化学指标检测 | 第21-22页 |
2.3 沼气的化学指标检测 | 第22-23页 |
2.3.1 甲烷浓度的检测 | 第22页 |
2.3.2 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 | 第22页 |
2.3.3 氧气浓度的检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净化沼液的小球藻最适生长条件 | 第23-48页 |
3.1 沼液浓度 | 第23-25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5页 |
3.2 藻的接种量 | 第25-27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27页 |
3.3 不同初始pH | 第27-30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3.4 不同光质 | 第30-38页 |
3.4.1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3.4.3 小球藻的生物量与它对沼液中污染物去除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3.5 不同光照强度 | 第38-44页 |
3.5.1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5.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6 不同污染物进水负荷碳氮比 | 第44-48页 |
3.6.1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6.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沼液培养的小球藻提纯沼气 | 第48-51页 |
4.1 沼气中CO_2浓度 | 第48页 |
4.2 通气时间 | 第48页 |
4.3 安全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 实验设置 | 第49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4.6 藻的处理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创新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创新 | 第51页 |
5.1.1 混合厌氧发酵同步联合沼液养藻 | 第51页 |
5.1.2 不同光质条件下小球藻净化沼液和提纯沼气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3页 |
5.2.1 多级串联发酵 | 第51页 |
5.2.2 循环体系 | 第51-52页 |
5.2.3 预处理过程经济化 | 第52页 |
5.2.4 技术的发展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