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竟陵派诗歌理论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竟陵派兴起的背景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文化背景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竟陵派的诗歌理论 | 第20-44页 |
第一节 、求“变” | 第20-32页 |
一、 求“变”的原因 | 第20-23页 |
二、 “变”的思想内容 | 第23-25页 |
三、 “诗为活物”论 | 第25-27页 |
四、 《诗归》的选诗 | 第27-32页 |
第二节 求“真” | 第32-36页 |
一、 “求古人真诗”的概念 | 第32-34页 |
二、 “诗为清物”说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求“幽” | 第36-40页 |
一、 在交游中寻“幽” | 第36-38页 |
二、 重视“幽”的发掘 | 第38-40页 |
第四节 求“厚” | 第40-44页 |
一、 求“厚”的原因与途径 | 第40-41页 |
二、 “灵”与“厚”的关系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对竟陵派的评价、意义及影响 | 第44-53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对竟陵派的评价、意义及影响 | 第44-48页 |
一、 晚明时期 | 第44-46页 |
二、 清朝初年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上个世纪至今对竟陵派的评价、意义及影响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注释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