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息论论文--信道编码理论论文

LDPC编码MIMO多中继协作通信的性能研究和QC-LDPC码的优化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4-15页
缩略词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无线信道和分集技术第16-19页
        1.2.1 信道的衰落与扩展第17页
        1.2.2 无线信道的数学模型第17-18页
        1.2.3 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技术第18-19页
    1.3 MIMO系统的模型及容量第19-22页
        1.3.1 MIMO系统的模型第19-20页
        1.3.2 MIMO信道容量第20-22页
    1.4 协作通信第22-27页
        1.4.1 协作通信的系统模型第22页
        1.4.2 基本的协作方案第22-23页
        1.4.3 中继信道的容量第23-25页
        1.4.4 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第25-27页
    1.5 论文内容安排第27-29页
第二章 LDPC码的基本原理第29-45页
    2.1 LDPC码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第29-33页
        2.1.1 LDPC码的矩阵表示第29-30页
        2.1.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第30-31页
        2.1.3 正规LDPC码、GLDPC码与RA码第31-33页
    2.2 LDPC码的编码方法第33-34页
        2.2.1 正规LDPC码的编码第33-34页
        2.2.2 GLDPC码的编码第34页
        2.2.3 RA码的编码第34页
    2.3 LDPC的译码算法第34-41页
        2.3.1 BP算法第35-37页
        2.3.2 LLR BP算法第37-38页
        2.3.3 MS算法第38-39页
        2.3.4 环对BP算法译码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2.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1-44页
        2.4.1 正规LDPC码的性能研究第41-43页
        2.4.2 正规LDPC码、GLDPC码和RA码的性能比较第43页
        2.4.3 LDPC码在不同译码算法下的性能比较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正规LDPC编码协作通信第45-64页
    3.1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编码协作系统基本模型第45-48页
        3.1.1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基本模型第45-46页
        3.1.2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基本模型第46页
        3.1.3 编码非理想协作的乘性干扰第46-48页
    3.2 正规LDPC编码协作第48-51页
        3.2.1 单中继正规LDPC编码协作系统的总码率及三层Tanner图表示第48-50页
        3.2.2 多中继正规LDPC编码协作系统的总码率及多层Tanner图表示第50-51页
    3.3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LDPC编码协作系统的接收分集合并第51-54页
        3.3.1 SIMO系统的接收分集合并第51-52页
        3.3.2 编码协作系统中的接收分集合并第52-54页
    3.4 基于三层/多层TANNER图的联合迭代译码算法第54-58页
        3.4.1 联合BP迭代译码算法第54-56页
        3.4.2 联合MS迭代译码算法第56-58页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8-63页
        3.5.1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单中继正规LDPC编码理想协作系统的BER仿真第58-60页
        3.5.2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单中继正规LDPC编码非理想协作系统的BER仿真第60-61页
        3.5.3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多中继正规LDPC编码协作系统的BER仿真第61-62页
        3.5.4 采用多天线目的端的正规LDPC码多中继协作系统的各传输阶段的性能第62-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编码协作通信系统中QC-LDPC码的联合优化构造第64-90页
    4.1 QC-LDPC码的构造及编码方法第64-69页
        4.1.1 基于基阵和指数阵的QC-LDPC码第65-66页
        4.1.2 QC-LDPC码的快速编码算法第66-69页
    4.2 QC-LDPC码中环的影响及消环设计第69-75页
        4.2.1 Turbo原理迭代译码第69-70页
        4.2.2 Turbo码的CMI设计准则及设计举例第70-71页
        4.2.3 QC-LDPC码消环设计第71-75页
        4.2.4 Turbo码CMI设计与QC-LDPC码消环设计的一致性第75页
    4.3 编码协作系统中QC-LDPC码的环路特点第75-79页
        4.3.1 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中QC-LDPC码的环路特点第75-78页
        4.3.2 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中QC-LDPC码的环路特点第78-79页
    4.4 QC-LDPC码的联合优化构造第79-86页
        4.4.1 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中QC-LDPC码的联合优化构造第79-84页
        4.4.2 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中QC-LDPC码的设计举例第84-85页
        4.4.3 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中QC-LDPC码的联合优化构造第85-86页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86-89页
        4.5.1 采用联合优化QC-LDPC码的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BER仿真第86-88页
        4.5.2 采用联合优化QC-LDPC码的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BER仿真第88-89页
    4.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基于虚拟V-BLAST的多中继RA编码协作通信第90-111页
    5.1 V-BLAST的系统模型第90-91页
    5.2 V-BLAST的检测算法第91-98页
        5.2.1 MIMO的最优检测算法第91-93页
        5.2.2 MIMO的线性检测算法第93-95页
        5.2.3 线性检测对MIMO信道的分解第95-96页
        5.2.4 MIMO的非线性检测算法第96-97页
        5.2.5 MIMO检测技术在V-BLAST系统中的性能仿真第97-98页
    5.3 基于虚拟V-BLAST的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第98-101页
        5.3.1 系统模型第98-99页
        5.3.2 采用RA码的虚拟V-BLAST多中继编码协作第99-101页
    5.4 基于虚拟V-BLAST的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检测译码第101-107页
        5.4.1 基于MMSE-SIC算法的串行检测译码第101-104页
        5.4.2 基于MAP算法的联合迭代检测译码第104-107页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107-109页
        5.5.1 基于MMSE-SIC算法的串行检测译码的BER仿真第107-108页
        5.5.2 基于MAP算法的联合迭代检测译码的BER仿真第108-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1-113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111-112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2页
附录一第122-123页
附录二第123-125页
附录三第125-127页
附录四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扩信号扩频序列盲估计研究
下一篇:高功率微波输出窗真空表面闪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