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s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现有研究评述 | 第11-16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四、本文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五、研究个案与材料介绍 | 第19-22页 |
第一章 手工业管理传统模式 | 第22-49页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行业管理体系构成 | 第22-32页 |
一、政府监管制度演变 | 第22-24页 |
二、“行会”组织管理 | 第24-28页 |
三、商业资本介入影响 | 第28-32页 |
第二节 行业生产特性与从业者独立性 | 第32-48页 |
一、脱离政府监管的自然资源型手工工匠 | 第33-36页 |
二、受政府青睐的特种手工工匠 | 第36-41页 |
三、介于两者之间的大众型手工工匠 | 第41-45页 |
四、家庭作业结构:政府管理的阻碍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新政府管理进入的犹豫与尝试(1949-1953) | 第49-91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地区手工生产作业状况与县级政府态度 | 第49-59页 |
一、亟待救助的手工业者 | 第50-52页 |
二、不愿作为的地方政府 | 第52-56页 |
三、管理迟疑的原因分析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县政府就私营小生产经济的选择与否定 | 第59-75页 |
一、对于私营小生产者的选择 | 第60-63页 |
二、县级行政部门的利益多元化呈现 | 第63-72页 |
三、县政府就地方利益环境的妥协 | 第72-75页 |
第三节 地区集体型小生产经济组织初建 | 第75-89页 |
一、政府主导生产小组、合作社试点 | 第75-81页 |
二、“自发性生产小组”的产生 | 第81-87页 |
三、政府管理者对于“自发性生产小组”的认识与政策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三章 县级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3-1957) | 第91-148页 |
第一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起点 | 第91-107页 |
一、重塑劳动者群体关系 | 第93-100页 |
二、对于生产、服务对象的“改造” | 第100-107页 |
第二节 改造实践的逐步僵化与“转机” | 第107-130页 |
一、销售受阻:问题产生的根结 | 第108-114页 |
二、推行“下乡修旧”政策:问题进一步恶化 | 第114-117页 |
三、社员外流:问题的最终表现 | 第117-124页 |
四、外来强力:问题的“解决” | 第124-130页 |
第三节 新管理机制的确立与影响 | 第130-146页 |
一、“斗争”机制的形成与强化 | 第131-137页 |
二、单项多边行政评价机制的建立 | 第137-143页 |
三、新机制确立对“集体型”生产组织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四章 地区(手)工业生产管理权调整及影响(1958-1965) | 第148-193页 |
第一节 “高潮”后合作社管理权之争及所有性质变动 | 第148-168页 |
一、整风运动,社员夺权 | 第149-153页 |
二、地方工业发展,工交部争权 | 第153-162页 |
三、乡镇工业发展,公社获权 | 第162-168页 |
第二节 反复调整的过渡期 | 第168-178页 |
一、“大跃进”后的第一次“紧缩”调整 | 第169-174页 |
二、“三十五条”、粮食问题与手工业调整 | 第174-176页 |
三、回归集体型合作社组织模式 | 第176-178页 |
第三节 个体作业者挑战下的合作社生产组织经营 | 第178-192页 |
一、紧缩调整与下放工人的私有化发展 | 第179-183页 |
二、合作社对应个体生产经营影响所采取的对应措施 | 第183-188页 |
三、个体经营者向社队企业的转型 | 第188-192页 |
小结 | 第192-193页 |
余论 | 第193-195页 |
参考资料及文献 | 第195-214页 |
后记 | 第214-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