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中西传统自然观对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意义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4 研究领域的现状第11-12页
    1.5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1 文献综合第12页
        1.5.2 实地考察第12页
        1.5.3 论证分析第12-13页
    1.6 研究结构和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二章 自然观的渊源与传承第14-19页
    2.1 自然与自然观的内涵第14-15页
        2.1.1 自然第14页
        2.1.2 自然观第14-15页
    2.2 自然观形成的根源第15-17页
        2.2.1 地理环境与自然观第15-16页
        2.2.2 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第16-17页
    2.3 中西传统自然观的差异第17页
    2.4 中西传统自然观的价值第17-19页
第三章 中西传统文化对自然特有的理解与表达第19-29页
    3.1 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第19页
    3.2 山水画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宋、元、明第19-21页
        3.2.1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第20页
        3.2.2 元代的山水画第20-21页
        3.2.3 明代的山水画第21页
    3.3 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历史联系第21-23页
        3.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22页
        3.3.2 隋、唐时期第22页
        3.3.3 宋、元、明时期第22-23页
    3.4 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追求第23-24页
    3.5 西方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第24页
    3.6 风景画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第24-25页
    3.7 风景画与西方传统园林历史联系第25页
    3.8 西方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追求第25-26页
    3.9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第26-29页
        3.9.1 山水画与散点透视第26-27页
        3.9.2 焦点透视第27页
        3.9.3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第27-29页
第四章 现代景观园林本质和时代特征第29-34页
    4.1 园林与景观园林第29-30页
        4.1.1 园林第29-30页
        4.1.2 景观园林第30页
    4.2 现代景观园林的本质第30-31页
        4.2.1 现代景观园林的本质第30-31页
        4.2.2 现代景观园林研究领域第31页
    4.3 现代景观园林的时代特征第31-34页
        4.3.1 以自然为宗旨第31-32页
        4.3.2 以生态为主体第32页
        4.3.3 以人本为核心第32-33页
        4.3.4 以地域为特征第33-34页
第五章 中西方传统园林对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启示第34-46页
    5.1 场地分析——空间营造的基础第34-38页
        5.1.1 中国传统园林场地分析第34-35页
        5.1.2 西方传统园林场地分析第35页
        5.1.3 以古为鉴现代景观园林场地的处理方式第35-38页
    5.2 设计要素第38-42页
        5.2.1 中国传统造园的设计要素第38-39页
        5.2.2 西方传统园林的造园要素第39-40页
        5.2.3 以古为鉴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传承与拓展第40-42页
    5.3 空间布局第42-46页
        5.3.1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构成第42页
        5.3.2 西方传统园林空间构成第42-43页
        5.3.3 以古为鉴现代景观园林空间设计第43-46页
第六章 中国自然观视野下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方向的思考第46-51页
    6.1 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第46-47页
    6.2 尊重自然及发挥自然演替过程的能动性第47-48页
        6.2.1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关系第47页
        6.2.2 景观的生态设计理念第47-48页
    6.3 尊重地域文脉及自然生态特征第48页
    6.4 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第48页
    6.5 生态材料与技术的创新第48-49页
    6.6 自然生态理论引导下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发展方向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附录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气候区办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效果的分析及优化
下一篇:BIM平台下基于设计流程的建筑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