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序言 | 第7-17页 |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康德实践理性的预期目标、重点与难点问题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康德实践理性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践理性与道德哲学的关系与历史追溯 | 第17-27页 |
2.1 康德之前的实践理性与道德哲学关系 | 第17-21页 |
2.1.1 亚里士多德:作为明智的实践智慧 | 第17-18页 |
2.1.2 托马斯·阿奎那:来自于上帝的实践理性 | 第18-20页 |
2.1.3 大卫·休谟:沦为情感奴隶的理性 | 第20-21页 |
2.2 康德实践理性的形成与涵义 | 第21-27页 |
2.2.1 对休谟的回应与卢梭的提醒 | 第22-23页 |
2.2.2 区别于理论理性的实践实践理性 | 第23-25页 |
2.2.3 实践理性的概念考虑 | 第25-27页 |
第3章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的内在关系 | 第27-42页 |
3.1 实践理性的确证 | 第27-35页 |
3.1.1 实践理性与道德法则的内在关系 | 第27-28页 |
3.1.2 决定意志:形式与质料的选择 | 第28-30页 |
3.1.3 自反性原则下的绝对命令 | 第30-32页 |
3.1.4 道德自律 | 第32-33页 |
3.1.5 作为事实的实践理性 | 第33-35页 |
3.2 保证道德义务 | 第35-40页 |
3.2.1 实践自由的道德责任 | 第35-38页 |
3.2.2 自由与道德的相互性 | 第38-39页 |
3.2.3 构建道德信仰 | 第39-40页 |
3.3 结语 | 第40-42页 |
第4章 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代的影响 | 第42-52页 |
4.1 理论意义 | 第42-46页 |
4.1.1 新康德主义:回到康德那里 | 第42-44页 |
4.1.2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改造实践理性 | 第44-46页 |
4.2 当代道德人性的建设意义 | 第46-52页 |
4.2.1 理性至上与自由的重提 | 第47-49页 |
4.2.2 人是目的 | 第49-50页 |
4.2.3 回归康德式的道德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