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发展研究--基于山东两县社区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第17-18页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18-22页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1.3.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分类及评价标准第19-20页
        1.3.3 相关理论第20-22页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2页
    1.5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第23-36页
    2.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运行机制第23-26页
        2.1.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变迁第23-24页
        2.1.2 我国现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缺陷第24-26页
    2.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取得的成就第26-28页
        2.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状况第26-27页
        2.2.2 农村基础教育供给状况第27页
        2.2.3 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状况第27-28页
        2.2.4 农村文化供给状况第28页
        2.2.5 农村医疗卫生供给状况第28页
    2.3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第28-31页
        2.3.1 财政投入不足第28-29页
        2.3.2 政府过度干预第29-30页
        2.3.3 财权事权不对称第30页
        2.3.4 供给制度不规范第30-31页
        2.3.5 居民参与不足第31页
    2.4 推行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31-36页
        2.4.1 推行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必要性第31-32页
        2.4.2 推行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可行性第32-36页
第3章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案例分析第36-54页
    3.1 诸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及成效分析第36-43页
        3.1.1 诸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措施及其成效第37-42页
        3.1.2 诸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发展特点第42-43页
    3.2 莒南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及成效分析第43-48页
        3.2.1 莒南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措施及其成效第44-48页
        3.2.2 莒南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发展特点第48页
    3.3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经验总结第48-51页
        3.3.1 规划符合实际第48-49页
        3.3.2 政府的扶持必不可少第49页
        3.3.3 完善运行机制第49-50页
        3.3.4 有效整合资源第50页
        3.3.5 以企业带动社区发展第50-51页
    3.4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51-54页
        3.4.1 诸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存在的问题第51-52页
        3.4.2 莒南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存在的问题第52-54页
第4章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发展的对策第54-63页
    4.1 明晰政社权责边界第54-55页
        4.1.1 明确社区定位第54页
        4.1.2 明确政府定位第54-55页
        4.1.3 明确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第55页
    4.2 科学的规划第55-56页
        4.2.1 因地制宜第55-56页
        4.2.2 规范程序第56页
        4.2.3 征集多方意见第56页
    4.3 建立完善的长效运行机制第56-59页
        4.3.1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第57页
        4.3.2 健全决策运行机制第57-58页
        4.3.3 健全评估监督机制第58-59页
        4.3.4 构建内部稳定运行机制第59页
    4.4 实行供给主体多元化第59-61页
        4.4.1 加强政府扶持第59-60页
        4.4.2 推行市场化运作第60页
        4.4.3 以非营利组织作为补充第60-61页
    4.5 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第61-63页
        4.5.1 以制度建设促参与第61页
        4.5.2 注重培养参与意识第61页
        4.5.3 拓宽参与渠道第61-63页
结论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Q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
下一篇:长沙市政府农业科技创新支持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