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国产民族风格动画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25页 |
1.1 民族风格的涵义 | 第14页 |
1.2 民族风格的形成 | 第14-19页 |
1.2.1 精神风格形成 | 第15-16页 |
1.2.2 造型风格形成 | 第16-18页 |
1.2.3 表现风格形成 | 第18-19页 |
1.3 民族风格的发展 | 第19-21页 |
1.4 探索民族风格的思考 | 第21-25页 |
1.4.1 研究民族文化人才缺失 | 第22页 |
1.4.2 忽视或轻视动画策划与创作 | 第22页 |
1.4.3 童话教育走入歧途,题材改编重复化严重 | 第22-23页 |
1.4.4 创意类型化和模式化 | 第23页 |
1.4.5 缺乏鲜明的动画形象 | 第23页 |
1.4.6 设定与情节的低幼与说教 | 第23-24页 |
1.4.7 人文关怀和心灵感动的缺失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审美特征 | 第25-41页 |
2.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元素 | 第25-27页 |
2.1.1 民族神话 | 第25-26页 |
2.1.2 崇拜溯源 | 第26-27页 |
2.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视元素 | 第27-32页 |
2.2.1 民族图腾 | 第27-28页 |
2.2.2 民族服饰 | 第28-29页 |
2.2.3 东巴文字 | 第29-31页 |
2.2.4 特色民居 | 第31-32页 |
2.3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审美特性 | 第32-41页 |
2.3.1 民族神话的审美特性 | 第32-34页 |
2.3.2 民族图腾的审美特性 | 第34-37页 |
2.3.3 东巴文字的审美特性 | 第37-38页 |
2.3.4 民族服饰的审美特性 | 第38-39页 |
2.3.5 民族民居的审美特性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民族文化元素审美特性与动画设计的结合 | 第41-60页 |
3.1 剧本创作中少数民族文化的运用 | 第41-47页 |
3.1.1 民族神话与动画剧本结合的构思 | 第41-42页 |
3.1.2 民族神话改编剧本的方法论 | 第42-44页 |
3.1.3 民族神话对于动画剧本的意义 | 第44-47页 |
3.2 角色设计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运用 | 第47-56页 |
3.2.1 图腾审美特性与民族造型结构分析 | 第47-52页 |
3.2.2 民族精神与角色个性 | 第52-54页 |
3.2.3 民族服饰与角色服饰 | 第54-56页 |
3.3 场景设计中民居装饰元素的运用 | 第56-58页 |
3.4 东巴文字与动画趣味性体现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动画设计结合的意义 | 第60-66页 |
4.1 利用动画手段传播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60-61页 |
4.2 探索民族风格动画的建议 | 第61-66页 |
4.2.1 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 第62页 |
4.2.2 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 | 第62页 |
4.2.3 平台开放带来的题材多样化发展 | 第62-63页 |
4.2.4 受众群的大龄化和动画消费群体的形成 | 第63页 |
4.2.5 坚持系列化开发,提升影响力 | 第63页 |
4.2.6 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开发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