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张协状元》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目录 | 第4-6页 |
引言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张协状元》相关争议及考定 | 第12-23页 |
1.1 《张协状元》的作者和创作地点的争议 | 第12-14页 |
1.1.1 《张协状元》作者的争议 | 第12-13页 |
1.1.2 《张协状元》创作地点的争议 | 第13-14页 |
1.2 《张协状元》的创作时间 | 第14-23页 |
1.2.1 两宋时期 | 第15-19页 |
1.2.2 北宋末年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张协状元》的人物形象 | 第23-27页 |
2.1 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张协 | 第23-24页 |
2.2 坚强善良、让人尊重的贫女 | 第24-25页 |
2.3 感情脆弱、令人惋惜的王胜花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张协状元》艺术特征 | 第27-42页 |
3.1 适应演出的剧情安排 | 第27-31页 |
3.1.1 保留旨在滑稽的插科打诨 | 第27-28页 |
3.1.2 双线结构的分场形式 | 第28-31页 |
3.2 逐渐完备的角色体制 | 第31-32页 |
3.3 灵活多样的曲体特征 | 第32-36页 |
3.3.1 定腔不定字声的曲调 | 第32-34页 |
3.3.2 不严格的曲韵特征 | 第34页 |
3.3.3 多样的曲牌组合形式 | 第34-36页 |
3.4 通俗质朴的语言特征 | 第36-42页 |
3.4.1 通俗的曲文语言 | 第36-37页 |
3.4.2 民间语言的使用 | 第37-42页 |
第四章 《张协状元》的创作模式 | 第42-49页 |
4.1. 富贵易妻的模式 | 第42-46页 |
4.1.1 普遍化的时代背景 | 第42-43页 |
4.1.2 功利性的婚姻追求 | 第43-44页 |
4.1.3 世俗化的观众需求 | 第44-46页 |
4.2 中状元的情节逆转 | 第46-47页 |
4.3 大团圆式的结局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张协状元》的新编 | 第49-54页 |
5.1 中国戏曲学院版 | 第50-51页 |
5.2 永嘉昆曲传习所版 | 第51-52页 |
5.3 中国京剧院版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