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0 引言 | 第12-26页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0.2 论文的逻辑框架、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0.2.1 逻辑框架 | 第16-18页 |
0.2.2 内容体系 | 第18页 |
0.2.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19-20页 |
0.3.1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19页 |
0.3.2 论文的不足 | 第19-20页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0.4.1 低碳贸易研究 | 第20-21页 |
0.4.2 对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 第21-24页 |
0.4.3 DEA 模型应用研究 | 第24-26页 |
1 低碳经济与我国钢铁贸易关系研究 | 第26-34页 |
1.1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概述 | 第26-29页 |
1.1.1 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 | 第26-27页 |
1.1.2 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 第27-29页 |
1.2 我国钢铁制造业发展现状概述 | 第29-34页 |
1.2.1 钢铁工业界定 | 第29页 |
1.2.2 钢铁产业的特征 | 第29-30页 |
1.2.3 我国钢铁制造业生产及贸易现状 | 第30-31页 |
1.2.4 低碳经济对我国钢铁贸易的影响分析 | 第31-34页 |
2 我国钢铁制造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方法分析 | 第34-43页 |
2.1 我国钢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计量模型分析 | 第34-36页 |
2.1.1 投入产出模型原理分析 | 第34-36页 |
2.1.2 投入产出模型在我国钢铁出口贸易隐含碳计算中的应用 | 第36页 |
2.2 DEA 方法分析 | 第36-43页 |
2.2.1 DEA 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2.2.2 我国钢铁制造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的 DEA 模型的构建 | 第39-43页 |
3 低碳贸易约束下我国钢铁制造业的创新系统效率实证分析 | 第43-55页 |
3.1 我国钢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3.1.2 行业划分 | 第43-44页 |
3.1.3 我国钢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 | 第44-46页 |
3.2 低碳贸易约束下我国钢铁制造业的创新系统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第46-55页 |
3.2.1 钢铁业创新效率评价决策单元的确定 | 第46页 |
3.2.2 钢铁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6-48页 |
3.2.3 低碳贸易约束下我国钢铁制造业的创新系统效率评价模型的求解 | 第48-50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4 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创新系统效率的对策建议 | 第55-60页 |
4.1 建立完善的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系统 | 第55-56页 |
4.1.1 建立开放式自主创新战略 | 第55页 |
4.1.2 建设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第55-56页 |
4.1.3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 第56页 |
4.2 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 第56-57页 |
4.2.1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 | 第56页 |
4.2.2 积极引进 CDM 项目 | 第56-57页 |
4.3 在适当时机引入碳税 | 第57-58页 |
4.3.1 选择适当的开征时机 | 第58页 |
4.3.2 确定合适的税率 | 第58页 |
4.4 建立具有适当产业集中度的完善产业链 | 第58-60页 |
4.4.1 推动建立钢铁产业战略联盟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