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分类 | 第13-17页 |
1.2.1 土的压缩性质 | 第14-15页 |
1.2.2 地基沉降计算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2.3 地基沉降分类 | 第16-17页 |
1.3 地基沉降分析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压缩变形法 | 第17-18页 |
1.3.2 弹性力学法(又叫直接法) | 第18页 |
1.3.3 应力路径法 | 第18-19页 |
1.3.4 经验法或半经验法 | 第19页 |
1.3.5 曲线拟合法 | 第19页 |
1.3.6 数值解法 | 第19-20页 |
1.3.7 其他方法介绍 | 第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第20-22页 |
第2章 分层总和法在地基沉降中的应用 | 第22-34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分层总和法 | 第22-29页 |
2.2.1 经典分层总和法 | 第23-24页 |
2.2.2 附加应力系数面积分层总和法 | 第24-25页 |
2.2.3 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分层总和法 | 第25-28页 |
2.2.4 黄文熙地基三维沉降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3 改进的分层总和法 | 第29-33页 |
2.3.1 基于压缩试验的改进分层总和法 | 第29-31页 |
2.3.2 基于静载试验的改进法 | 第31-32页 |
2.3.3 基于各类本构模型的改进分层总和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Duncan-Chang模型与地基沉降分析模型 | 第34-46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土的本构模型理论的研究进程 | 第34-39页 |
3.2.1 土的线弹性模型 | 第34-36页 |
3.2.2 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 第36-37页 |
3.2.3 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37-38页 |
3.2.4 土的粘弹塑性模型 | 第38-39页 |
3.2.5 土的其它模型 | 第39页 |
3.3 Duncan-Chang模型与地基沉降分析模型 | 第39-44页 |
3.3.1 Duncan-Chang模型 | 第40-43页 |
3.3.2 地基沉降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附加应力引起地基变形的计算方法 | 第46-67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自重应力及附加应力的确定方法 | 第46-55页 |
4.2.1 土的自重应力的计算 | 第47-49页 |
4.2.2 基础底面压力分析 | 第49-52页 |
4.2.3 地基中的应力状态 | 第52-53页 |
4.2.4 荷载作用下地基的附加应力场 | 第53-55页 |
4.3 地基土体初始变形模量的确定 | 第55-62页 |
4.3.1 变形力学参数与孔隙率的关系 | 第56-59页 |
4.3.2 自重应力对地基土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 第59-62页 |
4.4 地基沉降分析的分层总和方法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与验证 | 第67-72页 |
5.1 概述 | 第67页 |
5.2 工程实例一 | 第67-69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67页 |
5.2.2 沉降计算分析过程 | 第67-68页 |
5.2.3 沉降计算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68-69页 |
5.3 工程实例二 | 第69-70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69页 |
5.3.2 沉降计算分析过程 | 第69-70页 |
5.3.3 沉降计算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