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梳理与建言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理论与实践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可供借鉴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关注不足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动态评述:有待深化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从问题到对策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多种视角的结合 | 第18-19页 |
第2章 农村小额信贷及风险控制的涵义与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2.1 小额信贷及农村小额信贷的涵义 | 第19-21页 |
2.1.1 小额信贷的概念与特点 | 第19-20页 |
2.1.2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与制度目标 | 第20-21页 |
2.2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2.1 传统农业融资理论 | 第22页 |
2.2.2 农村市场主导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3页 |
2.3 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3-26页 |
2.3.1 信贷风险控制的涵义 | 第24页 |
2.3.2 信贷风险控制的原则 | 第24-25页 |
2.3.3 信贷风险控制的途径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状况 | 第26-33页 |
3.1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 | 第26-30页 |
3.1.1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环境的特点 | 第26-28页 |
3.1.2 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概况 | 第28-30页 |
3.2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类型 | 第30-33页 |
3.2.1 信用风险:商业信誉的缺失 | 第30-31页 |
3.2.2 管理风险:运作过程的瑕疵 | 第31页 |
3.2.3 利率风险:金融政策的贯彻 | 第31-33页 |
第4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面临的问题 | 第33-43页 |
4.1 信用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观与客观 | 第33-36页 |
4.1.1 农户自身经济能力严重欠缺 | 第33-35页 |
4.1.2 农民信用意识普遍缺失 | 第35页 |
4.1.3 农户承受外部环境压力过大 | 第35-36页 |
4.2 管理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的问题:机制与操作 | 第36-40页 |
4.2.1 信用调查工作不到位 | 第37-38页 |
4.2.2 信用等级评级不合理 | 第38-39页 |
4.2.3 贷后监管措施不严密 | 第39-40页 |
4.3 利率风险控制方面面临的问题:成本与补偿 | 第40-43页 |
4.3.1 信贷成本较高 | 第40-41页 |
4.3.2 利率厘定不准 | 第41-42页 |
4.3.3 补偿机制缺位 | 第42-43页 |
第5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 第43-53页 |
5.1 信用风险控制方面的建议:主观提升与客观促进 | 第43-46页 |
5.1.1 想方设法提升农民信用意识 | 第43-44页 |
5.1.2 全面建构配套服务机制 | 第44-45页 |
5.1.3 审慎处理与当地政府关系 | 第45-46页 |
5.2 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建议:完善机制与规范操作 | 第46-49页 |
5.2.1 不断优化与规范信用调查工作 | 第46-47页 |
5.2.2 对小额信贷申请进行实质性审查 | 第47-48页 |
5.2.3 全面实行动态化信用档案管理 | 第48-49页 |
5.3 利率风险控制方面的建议:降低成本与充分补偿 | 第49-53页 |
5.3.1 以节约成本为导向强化内部管理措施 | 第49-50页 |
5.3.2 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利率厘定机制 | 第50-51页 |
5.3.3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风险补偿机制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