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和构思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碳源碳汇计算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 ·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均衡研究 | 第18-21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碳汇的影响研究 | 第21-24页 |
| 2 土地利用与碳源碳汇的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源碳汇机理分析 | 第25-30页 |
| ·自然干扰因素 | 第25-26页 |
|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因素 | 第26-28页 |
| ·土地管理方式转变因素 | 第28-30页 |
| ·土地利用的人为碳源/汇类别 | 第30-32页 |
| ·能源消耗 | 第30页 |
| ·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 | 第30页 |
| ·农业、林业以及土地利用和变化 | 第30-31页 |
| ·固体废弃物 | 第31-32页 |
| 3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分析 | 第32-4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2-38页 |
| ·自然条件 | 第32-35页 |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5-36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6-38页 |
| ·县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分析 | 第38-44页 |
| ·资料收集 | 第38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度量 | 第38-40页 |
| ·土地利用分类 | 第40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4 土地利用各类碳源/汇构成及计算方法 | 第44-48页 |
| ·土地利用各类碳源碳汇构成 | 第44页 |
| ·碳源碳汇的计算 | 第44-48页 |
| ·碳源的计算方法 | 第44-46页 |
| ·碳汇的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 5 土地利用碳源碳汇变化分析 | 第48-58页 |
| ·南召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汇项目构成分析 | 第48-50页 |
| ·南召县土地利用的碳源/汇总量变化分析 | 第50-53页 |
| ·南召县土地利用的碳源总量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南召县土地利用的碳汇总量变化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页 |
| ·南召县土地利用的碳源/汇变化强度分析 | 第53-56页 |
| ·土地利用的碳源/汇强度分析 | 第53-55页 |
| ·主要地类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6 基于南召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碳源碳汇效果评估 | 第58-62页 |
| ·南召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介 | 第58-59页 |
| ·基于《南召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碳源碳汇计算及分析 | 第59-61页 |
| ·基于《南召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碳源碳汇计算 | 第59-60页 |
| ·《南召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碳源碳汇效果分析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7 增汇减源的土地利用对策 | 第62-66页 |
| ·技术层面 | 第62-64页 |
| ·提高农业技术措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产 | 第62-63页 |
|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节约集约建设用地 | 第63页 |
| ·加大新能源的运用,发展低碳交通 | 第63-64页 |
| ·政策层面 | 第64-66页 |
| ·通过法律及政策措施,合理规划产业用地 | 第64-65页 |
| ·加强土地财政调控 | 第65页 |
| ·增强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合理利用土地 | 第65-66页 |
|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创新特色 | 第67页 |
|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