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2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7-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三生空间”内涵 | 第17页 |
2.1.2 海岸带内涵 | 第17页 |
2.1.3 土地利用内涵 | 第17-18页 |
2.1.4 空间利用冲突内涵 | 第18页 |
2.1.5 空间规划内涵 | 第18页 |
2.2 “三生空间”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对应关系 | 第18-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3.1 土地利用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页 |
2.3.3 区域统筹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4 空间冲突相关理论 | 第24页 |
2.3.5 空间规划理论 | 第24-25页 |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4 研究综述 | 第26-34页 |
2.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2.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3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 第35-41页 |
3.1 构建海岸带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7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3.1.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36-37页 |
3.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 第37-40页 |
3.2.1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37-38页 |
3.2.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分区 | 第38-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4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测度研究 | 第41-53页 |
4.1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冲突测度 | 第41-47页 |
4.1.1 空间利用冲突测度相关模型及其评析 | 第41-43页 |
4.1.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冲突测度模型 | 第43-47页 |
4.1.3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冲突类型划分 | 第47页 |
4.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规划冲突测度 | 第47-52页 |
4.2.1 海岸带区域多部门规划并存 | 第47-50页 |
4.2.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规划冲突测度 | 第50-51页 |
4.2.3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规划冲突类型及其特征 | 第51-52页 |
4.3 小结 | 第52-53页 |
5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研究 | 第53-59页 |
5.1 “三生空间”利用涉及相关政策 | 第53-56页 |
5.1.1 土地部门 | 第53-54页 |
5.1.2 林业部门 | 第54-55页 |
5.1.3 海洋部门 | 第55-56页 |
5.1.4 城乡部门 | 第56页 |
5.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技术方法 | 第56-58页 |
5.2.1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原则 | 第56页 |
5.2.2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技术方法 | 第56-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6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测度研究 | 第59-97页 |
6.1 庄河海岸带研究区域范围的确定 | 第59-61页 |
6.1.1 庄河市概况 | 第59页 |
6.1.2 庄河海岸带区域概况 | 第59-61页 |
6.1.3 庄河海岸带研究区域范围的确定 | 第61页 |
6.1.4 研究区域数据与资料来源 | 第61页 |
6.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 | 第61-75页 |
6.2.1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总体情况 | 第61-63页 |
6.2.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内部构成情况 | 第63-71页 |
6.2.3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演变情况 | 第71-75页 |
6.3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冲突水平测度 | 第75-86页 |
6.3.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第75-77页 |
6.3.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冲突测度 | 第77-81页 |
6.3.3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现状冲突水平分析 | 第81-86页 |
6.4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规划冲突测度 | 第86-94页 |
6.4.1 庄河海岸带区域各专项规划的收集与整理 | 第86-88页 |
6.4.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规划冲突测度 | 第88-94页 |
6.5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冲突分析 | 第94-95页 |
6.5.1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冲突分析 | 第94-95页 |
6.5.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95页 |
6.6 小结 | 第95-97页 |
7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及其优化研究 | 第97-114页 |
7.1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 | 第97-106页 |
7.1.1 数据收集与标准化 | 第97页 |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7-101页 |
7.1.3 评价结果 | 第101页 |
7.1.4 适宜性评价分级 | 第101-104页 |
7.1.5 岸线资源“三生空间””利用适宜性分区 | 第104-106页 |
7.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 | 第106-110页 |
7.2.1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布局方案 | 第106-108页 |
7.2.2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布局方案校核 | 第108-110页 |
7.3 庄河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 第110-112页 |
7.3.1 加强制度建设 | 第110页 |
7.3.2 完善海岸带利用的的经济调节机制 | 第110-111页 |
7.3.3 强化海岸带利用的技术手段 | 第111页 |
7.3.4 提高海岸带开发利用的社会公众参与度 | 第111-112页 |
7.4 小结 | 第112-114页 |
8 研究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7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116页 |
8.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16页 |
8.2.1 为岸线利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第116页 |
8.2.2 丰富和补充了岸线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 | 第116页 |
8.2.3 提出了多规融合的技术方法 | 第116页 |
8.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8.3.1 海岸带“三生空间”利用冲突测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116页 |
8.3.2 沿海陆海统筹发展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完善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