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对象、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内容和框架 | 第16-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 ·论文的拟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的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 ·产品内分工理论的演进 | 第21-25页 |
| ·分工理论 | 第21-22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4页 |
| ·新贸易理论 | 第24-25页 |
| ·国外产品内分工研究述评 | 第25-31页 |
| ·国外产品内分工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 ·对国外产品内分工研究文献的评价 | 第30-31页 |
| ·国内产品内分工研究述评 | 第31-39页 |
| ·国内产品内分工研究综述 | 第31-37页 |
| ·对国内产品内分工研究文献的评价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39-69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历史发展 | 第39-43页 |
| ·分工的初创时期 | 第39-41页 |
| ·分工的完善时期 | 第41-42页 |
| ·分工的升级时期 | 第42-43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43-50页 |
| ·自然环境分析 | 第44-45页 |
| ·经济环境分析 | 第45-47页 |
|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第47-49页 |
| ·科技创新环境 | 第49-50页 |
| ·人文环境分析 | 第50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微观环境分析 | 第50-56页 |
| ·交易成本分析 | 第50-53页 |
| ·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 第53-54页 |
| ·西部地区企业现状分析 | 第54-56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 第56-69页 |
| ·比较优势角度的分析 | 第56-66页 |
| ·规模经济角度的分析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本质属性及效应分析 | 第69-86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特征 | 第69-78页 |
| ·分工的被动性 | 第69-70页 |
| ·分工的局限性 | 第70-74页 |
| ·分工的梯度性 | 第74-76页 |
| ·分工的非平衡性 | 第76-78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本质属性 | 第78-80页 |
| ·资源导向性 | 第78-79页 |
| ·制度导向性 | 第79-80页 |
|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效应 | 第80-86页 |
| ·产业升级效应 | 第81-82页 |
| ·技术进步效应 | 第82页 |
| ·产业集群效应 | 第82-84页 |
| ·劳动力就业效应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西部与长三角地区产品内分工的比较分析:以汽车产业为例 | 第86-97页 |
| ·西部与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产品内分工比较分析 | 第87-94页 |
| ·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比较优势对比 | 第88-89页 |
| ·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规模经济比较 | 第89-91页 |
| ·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外部环境比较 | 第91-92页 |
| ·参与产品内分工产业升级的比较 | 第92-94页 |
| ·西部与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产品内分工比较的启示 | 第94-97页 |
| ·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 第94-95页 |
| ·扩大生产规模培养产业集群 | 第95-96页 |
| ·改善外部环境促进国际分工 | 第96-97页 |
| 第六章 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实证分析 | 第97-113页 |
|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第97-101页 |
| ·计量模型设定 | 第97-99页 |
| ·变量选择 | 第99-100页 |
| ·样本和数据说明 | 第100-101页 |
| ·西部地区的实证结果分析及与东部比较 | 第101-103页 |
| ·西部地区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1-102页 |
| ·与东部地区的实证结果比较 | 第102-103页 |
| ·西部与东部地区产品内分工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03-113页 |
| ·规模经济的差异 | 第104-107页 |
| ·主导产业的差异 | 第107-108页 |
| ·制度的差异 | 第108-113页 |
| 第七章 促进西部地区产品内分工的对策建议 | 第113-121页 |
| ·整合比较优势提升西部地区分工地位 | 第113-116页 |
| ·优化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比较优势 | 第113-114页 |
| ·结合区域优势打造产业联盟 | 第114-115页 |
| ·提升技术含量塑造自主品牌 | 第115-116页 |
| ·发挥西部地区规模经济打造产业集群 | 第116-118页 |
| ·加速西部地区产业空间集聚 | 第116-117页 |
| ·完善产业集群保障措施 | 第117-118页 |
| ·优化西部地区外部环境 | 第118-121页 |
| ·降低交易成本 | 第118页 |
| ·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 第118-119页 |
| ·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 第119页 |
| ·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 | 第119-120页 |
| ·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 第120-121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1-123页 |
| ·结论 | 第121-122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