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 1.2 常规检测技术概述 | 第14-17页 |
| 1.2.1 氢化原子光谱法 | 第15页 |
|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 第15页 |
| 1.2.3 中子活化分析 | 第15-16页 |
| 1.2.4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1.3 常规去除技术概述 | 第17-20页 |
| 1.3.1 沉淀法 | 第17-18页 |
| 1.3.2 电渗析法 | 第18页 |
| 1.3.3 反渗透法 | 第18页 |
| 1.3.4 电化学凝聚法 | 第18-19页 |
| 1.3.5 离子交换法 | 第19页 |
| 1.3.6 吸附法 | 第19-20页 |
| 1.4 利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砷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1.5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在砷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1.5.1 离子选择性电极 | 第21-22页 |
| 1.5.2 汞电极 | 第22页 |
| 1.5.3 固态电极 | 第22-23页 |
| 1.5.4 材料修饰电极 | 第23页 |
| 1.6 常见电极修饰纳米材料 | 第23-27页 |
| 1.6.1 金属氧化物材料 | 第23-24页 |
| 1.6.2 有机材料 | 第24-25页 |
| 1.6.3 半导体材料 | 第25页 |
| 1.6.4 碳材料 | 第25-26页 |
| 1.6.5 贵金属材料 | 第26-27页 |
| 1.7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 1.7.1 选题依据 | 第27-28页 |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 1.7.3 本论文的创新性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41页 |
| 第二章 金纳米颗粒的形貌对饮用水中砷检测行为的影响 | 第41-57页 |
| 2.1 引言 | 第41-43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 2.2.1 试剂 | 第43页 |
| 2.2.2 仪器 | 第43-44页 |
| 2.2.3 金六面体(100)、八面体(111)、十二面合成(110) | 第44-45页 |
| 2.2.4 金电极的修饰 | 第45页 |
| 2.2.5 电化学方法 | 第45页 |
| 2.3 结果讨论 | 第45-51页 |
| 2.3.1 Au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 2.3.2 电化学表征不同晶面的金颗粒修饰电极 | 第46-49页 |
| 2.3.3 电化学检测As(Ⅲ) | 第49-51页 |
| 2.4 机理探讨 | 第51-52页 |
| 2.5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第三章 铂纳米颗粒检测饮用水中砷尺寸效应的研究 | 第57-73页 |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 3.2.1 仪器 | 第58页 |
| 3.2.2 化学试剂 | 第58-59页 |
| 3.2.3 电极的修饰 | 第59页 |
| 3.2.4 不同尺寸的Pt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59页 |
| 3.2.5 电化学实验部分 | 第59页 |
| 3.2.6 Cu-UPD-Pt置换方法 | 第59-60页 |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0-69页 |
| 3.3.1 Pt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0-65页 |
| 3.3.2 SWASV对As(Ⅲ)的相应 | 第65-66页 |
| 3.3.3 干扰研究 | 第66-67页 |
| 3.3.4 可能的机理 | 第67-69页 |
| 4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第四章 NaLa(SO_4)_2和ZrO_2复合材料去除水中氟离子的研究 | 第73-93页 |
| 4.1 前言 | 第73-74页 |
| 4.2 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74-75页 |
| 4.2.1 原料 | 第74页 |
| 4.2.2 吸附材料制备 | 第74页 |
| 4.2.3 XRD分析 | 第74-75页 |
| 4.2.4 红外表征 | 第75页 |
| 4.2.5 吸附试验 | 第75页 |
| 4.3 结果讨论 | 第75-84页 |
| 4.3.1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第75-76页 |
| 4.3.2 组分的影响 | 第76-77页 |
| 4.3.3 材料的表征 | 第77-78页 |
| 4.3.4 pH的影响 | 第78-79页 |
| 4.3.5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79-80页 |
| 4.3.6 吸附等温线 | 第80-82页 |
| 4.3.7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82-84页 |
| 4.4 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84-87页 |
| 4.4.1 红外图谱表征 | 第84-85页 |
| 4.4.2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表征 | 第85-87页 |
| 4.5 真实水样的去除 | 第87页 |
| 4.6 本文结论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3-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