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整体现状 | 第19-20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模式分析 | 第20-23页 |
·“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 | 第20页 |
·“合作社”模式 | 第20-21页 |
·“政府风险管理机构或政策性公司”模式 | 第21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模式整合分类 | 第21-23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功能分类 | 第23-26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 第24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 | 第24-25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农业信息化功能 | 第25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农业产业化功能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 第26-39页 |
·价格发现功能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单位根(ADF)检验 | 第26页 |
·协整检验 | 第26-27页 |
·Grange 因果关系检验 | 第27页 |
·误差修正模型(ECM) | 第27页 |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s Function) | 第27-28页 |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 | 第28页 |
·Garbade-Silber 模型 | 第28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 第28-38页 |
·样本范围选择 | 第28-30页 |
·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 第30-34页 |
·小麦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研究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实证研究 | 第39-45页 |
·套期保值功能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基差分析 | 第39页 |
·期现比率 | 第39-40页 |
·成交量 | 第40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实证研究 | 第40-44页 |
·基差分析 | 第40-43页 |
·期现比率 | 第43页 |
·成交量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间接功能的理论研究 | 第45-51页 |
·农业信息化理论 | 第45-47页 |
·农业信息化内涵 | 第45页 |
·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45-46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途径 | 第46-47页 |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47-49页 |
·农业产业化内涵 | 第47-48页 |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48-49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影响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功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农产品期货市场自身原因 | 第51-53页 |
·我国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 第51-52页 |
·我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结构单一 | 第52页 |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 第52-53页 |
·中介组织发育不足 | 第53-54页 |
·期货公司 | 第53-54页 |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 第54页 |
·政府成立的风险管理机构或政策性公司 | 第54页 |
·涉农企业认识不足 | 第54页 |
·政府相关机构监督不力 | 第54-55页 |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第57-62页 |
·对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服务链中单个主体的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制度设计,合理把握品种上市时机,稳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 第57页 |
·利用自身需求挖掘和政策激励以促进中介组织的完善与发展 | 第57-58页 |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涉农企业的进步 | 第58页 |
·完善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督措施,提高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督效果 | 第58-59页 |
·通过相关“知识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素质 | 第59页 |
·对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服务链整体的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重视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重要作用 | 第59-60页 |
·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 第60页 |
·加强主体间的互相监督 | 第60-61页 |
·巩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服务角色,保持“能源”的供给 | 第61-62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62-63页 |
·文章内容总结 | 第62页 |
·文章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