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 | 第11-14页 |
1.3 自密实混凝土概念及其特点 | 第14-15页 |
1.4 自密实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6页 |
1.4.1 自密实混凝土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自密实混凝土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理论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6-19页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 第21-35页 |
2.1 试件概况 | 第21-23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21-22页 |
2.1.2 试件材料特性 | 第22-23页 |
2.2 试验概况 | 第23-27页 |
2.2.1 加载装置 | 第23-24页 |
2.2.2 测量装置介绍 | 第24-27页 |
2.3 试验结果及简要分析 | 第27-32页 |
2.3.1 试验现象分析 | 第27-28页 |
2.3.2 荷载-位移曲线 | 第28-31页 |
2.3.3 P-Δ滞回关系曲线骨架线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对比验证 | 第35-53页 |
3.1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35-40页 |
3.1.1 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35-36页 |
3.1.2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模型 | 第36-40页 |
3.2 有限元计算模拟 | 第40-43页 |
3.2.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40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2.3 截面模型 | 第41-42页 |
3.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42-43页 |
3.3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第43-44页 |
3.4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44-51页 |
3.4.1 跨中荷载-跨中挠度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44-50页 |
3.4.2 破坏模态对比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钢管高性能混凝土压弯构件工作及机理及参数分析 | 第53-65页 |
4.1 受力全过程分析 | 第53-59页 |
4.1.1 圆钢高性能管混凝土 | 第53-56页 |
4.1.2 方钢高性能管混凝土 | 第56-59页 |
4.2 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相互作用分析 | 第59-61页 |
4.2.1 圆钢管高性能混凝土 | 第59-60页 |
4.2.2 方钢管高性能混凝土 | 第60-61页 |
4.3 参数分析 | 第61-64页 |
4.3.1 钢管厚度(t) | 第61-62页 |
4.3.2 钢材强度(f_y) | 第62页 |
4.3.3 长细比(λ) | 第62-63页 |
4.3.4 轴压比(n) | 第63-64页 |
4.3.5 核心混凝土强度(f_(cu)) | 第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钢管高性能混凝土滞回模型 | 第65-71页 |
5.1 荷载-位移滞回关系模型 | 第65-69页 |
5.1.1 方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荷载-位移滞回关系模型 | 第65-67页 |
5.1.2 圆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荷载-位移滞回关系模型 | 第67-69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