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智能化拖缆系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2 采煤机拖缆装置工作原理 | 第16-22页 |
2.1 采煤机系统组成 | 第16-17页 |
2.2 采煤机工作过程 | 第17-18页 |
2.3 采煤机拖缆装置现状 | 第18-21页 |
2.3.1 拖缆装置组成及工作过程 | 第18-19页 |
2.3.2 拖缆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智能化拖缆系统方案设计 | 第22-28页 |
3.1 相关参数调研 | 第22页 |
3.1.1 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22页 |
3.1.2 工作面主要参数 | 第22页 |
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22-25页 |
3.2.1 技术要求 | 第22-24页 |
3.2.2 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3.3 智能化拖缆系统总体方案 | 第25-27页 |
3.3.1 总体结构方案 | 第25-26页 |
3.3.2 传动结构方案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智能化拖缆系统设计 | 第28-46页 |
4.1 传动结构主要部件设计 | 第28-33页 |
4.1.1 链式回转拖链架设计 | 第28-30页 |
4.1.2 运输机电缆槽设计 | 第30-31页 |
4.1.3 行走导向轮设计 | 第31-32页 |
4.1.4 机头、机尾电缆槽设计 | 第32-33页 |
4.2 传动系统设计 | 第33-39页 |
4.2.1 采煤机电缆夹选型校核 | 第33-35页 |
4.2.2 传动链条选型校核 | 第35-38页 |
4.2.3 减速器选型设计 | 第38-39页 |
4.3 链条张紧辅助系统设计 | 第39-43页 |
4.3.1 系统原理 | 第39-40页 |
4.3.2 传动部分设计 | 第40-41页 |
4.3.3 液压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4.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第43-45页 |
4.4.1 系统原理 | 第43-44页 |
4.4.2 方案选择与设计 | 第44-45页 |
4.4.3 控制功能 | 第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采煤机拖缆装置传动部件有限元分析 | 第46-54页 |
5.1 链条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9页 |
5.1.1 材料属性 | 第46-47页 |
5.1.2 约束与载荷 | 第47-48页 |
5.1.3 划分网格 | 第48-49页 |
5.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5.2.1 圆环链Mises应力分析 | 第49-51页 |
5.2.2 圆环链最大Mises应力点 | 第51-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拖缆系统动力部分模型的运动学仿真 | 第54-64页 |
6.1 拖缆系统在RecurDyn中的建模 | 第54-57页 |
6.1.1 设置接触力 | 第54-56页 |
6.1.2 定义约束 | 第56页 |
6.1.3 设置驱动和载荷 | 第56-57页 |
6.2 运动学仿真及分析结果 | 第57-62页 |
6.2.1 目标链环的位移 | 第57-58页 |
6.2.2 链环质心速度 | 第58-59页 |
6.2.3 链环与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之间的接触力 | 第59-60页 |
6.2.4 链环与相邻链环的接触力 | 第60-61页 |
6.2.5 链环质心加速度 | 第61-62页 |
6.3 不同负载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7 智能化拖缆系统模拟实验 | 第64-67页 |
7.1 实验条件 | 第64-65页 |
7.2 实验结果 | 第65-6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8.1 结论 | 第67页 |
8.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