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地缘经济学 | 第18页 |
2.1.2 经济带 | 第18页 |
2.1.3“一带一路”战略 | 第18-19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梯度转移理论 | 第19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19页 |
2.2.3 累积因果循环理论 | 第19-20页 |
2.2.4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0页 |
2.2.5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0-21页 |
3 山东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地缘经济关系分析 | 第21-50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1-29页 |
3.1.1 自然基础概况 | 第23-24页 |
3.1.2 社会基础概况 | 第24-26页 |
3.1.3 经济基础概况 | 第26-29页 |
3.2 山东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地缘经济关系评价 | 第29-34页 |
3.2.1 评价方法 | 第29页 |
3.2.2 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3.2.3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 第30-34页 |
3.3 山东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地缘经济关系现状评价 | 第34-40页 |
3.4 山东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地缘经济关系时间演变 | 第40-46页 |
3.5 山东省与“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地缘经济关系空间演变 | 第46-50页 |
4 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 第50-63页 |
4.1 SWOT分析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第50-61页 |
4.1.1 优势分析 | 第50-57页 |
4.1.2 劣势分析 | 第57-59页 |
4.1.3 机会分析 | 第59-60页 |
4.1.4 威胁分析 | 第60-61页 |
4.2 SWOT分析中各因素组合分析 | 第61-63页 |
4.2.1 SW因素分析 | 第61页 |
4.2.2 OT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4.2.3 SWOT综合分析 | 第62-63页 |
5 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选择和对策 | 第63-68页 |
5.1 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选择 | 第63-64页 |
5.1.1 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 | 第63页 |
5.1.2 发挥港口优势,打造交通枢纽 | 第63页 |
5.1.3 发挥海洋经济优势,深化海洋产业合作 | 第63-64页 |
5.1.4 加快推进山东自贸区建设,提升对外金融贸易水平 | 第64页 |
5.2 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 | 第64-68页 |
5.2.1 加强与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地区的合作 | 第64-65页 |
5.2.2 合理处理与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地区的竞争 | 第65-66页 |
5.2.3 强化区域间地缘经济的联系 | 第66页 |
5.2.4 发挥产业结构互补性优势,深化产业分工 | 第66页 |
5.2.5 发挥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势,使“‘一带一路’战略”同区域战略发展融合发展 | 第66-67页 |
5.2.6 加强文化交流,带动经济合作 | 第67-68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