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1.1 树莓概况 | 第13-14页 |
1.1.1 花色苷 | 第13页 |
1.1.2 树莓酮 | 第13-14页 |
1.1.3 鞣花酸 | 第14页 |
1.1.4 SOD | 第14页 |
1.1.5 多糖 | 第14页 |
1.2 多糖概述 | 第14-15页 |
1.3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第15-17页 |
1.3.1 多糖的提取 | 第15-16页 |
1.3.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6-17页 |
1.4 多糖的降解 | 第17-18页 |
1.4.1 化学降解法 | 第17页 |
1.4.2 物理降解法 | 第17-18页 |
1.4.3 生物降解法 | 第18页 |
1.4.4 自由基降解 | 第18页 |
1.5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18-19页 |
1.6 多糖的结构测定 | 第19-22页 |
1.6.1 多糖的一级结构测定 | 第19-21页 |
1.6.2 多糖的高级结构测定 | 第21-22页 |
1.7 多糖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1.7.1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 | 第22页 |
1.7.2 降血糖活性 | 第22页 |
1.7.3 抗氧化活性 | 第22-23页 |
1.7.4 抗病毒活性 | 第23页 |
1.7.5 其他活性 | 第23页 |
1.8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8.1 立题意义 | 第23-24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1 原料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38页 |
2.2.1 试验流程 | 第25-26页 |
2.2.2 树莓果实多糖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树莓果实多糖的降解 | 第26页 |
2.2.4 两种降解方法的筛选 | 第26-32页 |
2.2.5 降解前后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2-33页 |
2.2.6 多糖RCPI-2 和DRCPII-2 的理化性质分析与分子量测定 | 第33-34页 |
2.2.7 多糖RCPI-2 和DRCPII-2 的结构测定 | 第34-35页 |
2.2.8 多糖DRCPII-2 的降血糖活性测定 | 第35-37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2页 |
3.1 两种降解方法的筛选 | 第38-46页 |
3.1.1 降解前后树莓多糖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38-41页 |
3.1.2 降解前后树莓多糖的物理性质与分子量测定 | 第41-43页 |
3.1.3 降解前后树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43-46页 |
3.2 降解前后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46-51页 |
3.2.1 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B纯化多糖RCPI | 第46-47页 |
3.2.2 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B纯化多糖DRCPII | 第47-49页 |
3.2.3 多糖纯度的鉴定 | 第49-51页 |
3.2.4 讨论 | 第51页 |
3.3 多糖RCPI-2 和DRCPII-2 的理化性质分析与分子量测定 | 第51-52页 |
3.3.1 多糖RCPI-2 和DRCPII-2 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51页 |
3.3.2 多糖RCPI-2 和DRCPII-2 的分子量测定 | 第51-52页 |
3.3.3 讨论 | 第52页 |
3.4 多糖RCPI-2 和DRCPII-2 的结构测定 | 第52-57页 |
3.4.1 单糖组成分析 | 第52-54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3.4.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5-56页 |
3.4.4 刚果红试验 | 第56-57页 |
3.4.5 讨论 | 第57页 |
3.5 多糖DRCPII-2 的降血糖活性测定 | 第57-62页 |
3.5.1 抗糖基化能力试验 | 第57-60页 |
3.5.2 α-淀粉酶活性抑制试验 | 第60-61页 |
3.5.3 讨论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