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4-21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1 病例和对照的纳入排除标准 | 第21页 |
1.2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21-22页 |
2 SCZ病例的PANSS测评 | 第22页 |
3 样本DNA提取 | 第22-25页 |
3.1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3.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第2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4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5 统计学分析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31页 |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第27页 |
2 检验效能评估 | 第27-28页 |
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检验 | 第28页 |
4 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CZ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 | 第28-31页 |
4.1 PAK1基因的rs2844337、rs1123720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CZ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的分布 | 第28-29页 |
4.2 PAK2基因的rs1619646、rs171840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CZ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的分布 | 第29-30页 |
4.3 EPHB1基因的rs1191809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CZ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的分布 | 第30页 |
4.4 PPP3CB基因的rs1264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CZ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的分布 | 第30-31页 |
4.5 PTK2基因的rs746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CZ病例组与对照组上的分布 | 第31页 |
5 基因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的关联分析 | 第31-35页 |
5.1 PAK1基因的rs28443377、rs11237200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的关联分析 | 第31-32页 |
5.2 PAK2基因的rs1619646、rs1718408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的关联分析 | 第32-33页 |
5.3 EPHB1基因的rs11918092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的关联分析 | 第33-34页 |
5.4 PPP3CB基因的rs12644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的关联分析 | 第34页 |
5.5 PTK2基因的rs7460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的关联分析 | 第34-35页 |
6 基因多态性与壮族、汉族SCZ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分析 | 第35-50页 |
6.1 PAK1基因的rs2844337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35-37页 |
6.2 PAK1基因的rs11237200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37-39页 |
6.3 PAK2基因的rs1619646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39-41页 |
6.4 PAK2基因的rs1718408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41-43页 |
6.5 EPHB1基因的rs11918092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43-45页 |
6.6 PPP3CB基因的rs12644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45-47页 |
6.7 PTK2基因的rs7460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 | 第47-50页 |
讨论 | 第50-59页 |
1 轴突导向通路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与SCZ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 第51-54页 |
2 轴突导向通路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与SCZ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分析 | 第54-56页 |
3 民族差异 | 第56-57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57-58页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综述 | 第7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