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第11-19页 |
1.2.1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14-16页 |
1.2.3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 第16-18页 |
1.2.4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8页 |
1.2.5 好氧颗粒污泥的工程化应用 | 第18-19页 |
1.3 本研究的提出 | 第19-26页 |
1.3.1 海宁某皮革废水处理厂简介 | 第19-21页 |
1.3.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1.3.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处理皮革废水的好氧污泥颗粒化及粒径控制初步试验 | 第26-32页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2.1.1 试验方案 | 第26页 |
2.1.2 接种污泥及进水 | 第26-27页 |
2.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7页 |
2.2 摇床初步试验结果 | 第27-31页 |
2.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和特性变化 | 第27-29页 |
2.2.2 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分析 | 第29-30页 |
2.2.3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皮革废水在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粒径控制 | 第32-50页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3.1.1 试验方案 | 第32-34页 |
3.1.2 接种污泥及进水 | 第34页 |
3.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4页 |
3.2 SBR试验结果 | 第34-45页 |
3.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与形态变化 | 第34-36页 |
3.2.2 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MLSS和SVI的变化 | 第36-37页 |
3.2.3 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分析 | 第37-38页 |
3.2.4 好氧颗粒污泥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3.2.5 处理效果分析 | 第40-44页 |
3.2.6 SBR进水及好氧颗粒污泥元素组成分析 | 第44-45页 |
3.3 皮革废水中好氧污泥实现颗粒化的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3.3.1 进水水质 | 第45-47页 |
3.3.2 SBR的操作模式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运用高通量宏基因组分析SBR中的微生物群落 | 第50-62页 |
4.1 污泥样品准备 | 第50页 |
4.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50页 |
4.3 样品提取DNA | 第50-51页 |
4.4 PCR扩增 | 第51-53页 |
4.5 定量混合 | 第53页 |
4.6 分析流程及方法说明 | 第53-56页 |
4.7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4.7.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6-57页 |
4.7.2 群落结构分析 | 第57-6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