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一) 金融生态环境 | 第15页 |
(二) 公共政策 | 第15-16页 |
(三) 区域经济 | 第16页 |
二、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6-20页 |
(一) 金融生态环境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7页 |
(三) 金融行业结构理论 | 第17-18页 |
(四) 需求跟进型理论和供给导向型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诸多影响因素关系 | 第20-25页 |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一) 地方政府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主导者 | 第20页 |
(二)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监管 | 第20-21页 |
(三)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政策条件 | 第21页 |
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一) 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执行者 | 第21页 |
(二) 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维护者 | 第21-22页 |
(三)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 | 第22页 |
三、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22-25页 |
(一)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二)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本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33页 |
一、本溪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 第25-27页 |
(一) 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逐步提高 | 第25-26页 |
(二) 金融机构日益增多 | 第26页 |
(三) 信用体系逐渐完善 | 第26页 |
(四) 法制环境日趋健全 | 第26-27页 |
二、本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一)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 第27-29页 |
(二) 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度干预 | 第29-30页 |
(三)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信用制度不完善 | 第30页 |
(四)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五)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相关服务水平不到位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加强本溪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 第33-40页 |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本溪市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33-34页 |
(一) 加强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 第33页 |
(二) 积极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知识普及 | 第33-34页 |
二、明确政府职能,实施适度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 | 第34-35页 |
(一) 以政府为主导 | 第34-35页 |
(二) 确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 | 第35页 |
(三) 推进本溪金融机构投融资体制改革 | 第35页 |
三、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诚信制度 | 第35-36页 |
(一) 提高政府信用度 | 第35-36页 |
(二)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诚信监察管理 | 第36页 |
四、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 | 第36-38页 |
(一) 修订落后的金融生态环境法律条文 | 第36-37页 |
(二) 强化与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制 | 第37-38页 |
五、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内部的创新,提高相关服务水平 | 第38-40页 |
(一) 扩大内需 | 第38页 |
(二) 转变观念,创新经营 | 第38页 |
(三) 发展金融生态环境中介服务体系 | 第38-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