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金刚煤矿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4页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0页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3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 第14-24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9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14-17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17-19页 |
2.2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9-24页 |
2.2.1 矿区地层 | 第19-21页 |
2.2.2 矿区构造 | 第21-23页 |
2.2.3 地层含煤性特征 | 第23-24页 |
第3章 含煤层系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特征 | 第24-52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24-28页 |
3.1.1 沉积学标志 | 第24-27页 |
3.1.2 地球化学标志 | 第27-28页 |
3.2 沉积相类型 | 第28-37页 |
3.2.1 河流沉积体系—曲流河沉积 | 第30-33页 |
3.2.2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3-37页 |
3.3 空间展布特征 | 第37-40页 |
3.4 古地理特征 | 第40-52页 |
第4章 地层含煤性特征分析 | 第52-57页 |
4.1 剖面发育特征 | 第52-55页 |
4.2 平面发育特征 | 第55-57页 |
第5章 聚煤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57-63页 |
5.1 含煤地层聚煤环境分析 | 第57-58页 |
5.2 控制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5.2.1 构造背景 | 第58页 |
5.2.2 物质基础 | 第58-59页 |
5.3 找煤方向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