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历史分析法 | 第15-16页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6页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人民外交”的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一、外交与民间外交的概念分析 | 第17-19页 |
(一)外交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民间外交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人民外交”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人民外交”的历史背景 | 第19-20页 |
(二)“人民外交”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三)“人民外交”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三、“人民外交”与民间外交的概念辨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人民外交”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第25-40页 |
一、新中国对日政策的演变与“人民外交”的提出 | 第25-31页 |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日关系基本设想 | 第25-26页 |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以及其对日政策的转变 | 第26-28页 |
(三)“美日台”条约与新中国对日政策演变 | 第28-31页 |
二、“人民外交”的开展与中日交流的扩大 | 第31-34页 |
(一)协助日侨归国 | 第31-33页 |
(二)中日贸易的扩大和“人民外交”的高峰 | 第33-34页 |
三、“人民外交”的困境与中日关系的全面断绝 | 第34-40页 |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提出 | 第34-36页 |
(二)“人民外交”在岸信介政府敌视新中国政策下陷入困境 | 第36-38页 |
(三)中日关系的全面断绝 | 第38页 |
(四)“人民外交”与“美日台条约”体系的结构矛盾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人民外交”的转型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 第40-53页 |
一、中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 第40-42页 |
(一)“政治三原则”的提出 | 第40-41页 |
(二)“政治经济不可分”原则的明确 | 第41-42页 |
二、“人民外交”的转型 | 第42-50页 |
(一)日本国民运动与反新安保条约的斗争 | 第42-44页 |
(二)“政治经济不可分原则”的松动与“贸易三原则”的提出 | 第44-48页 |
(三)“人民外交”的转型 | 第48-50页 |
三、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第50-53页 |
第四章 “人民外交”对当今中日关系的启示 | 第53-60页 |
一、对“人民外交”的评价 | 第53-56页 |
(一)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 第53-54页 |
(二)“人民外交”的局限性 | 第54-56页 |
二、“人民外交”与当今中日关系展望 | 第56-60页 |
(一)民间交流仍是消除中日两国人民隔阂的重要渠道 | 第57-58页 |
(二)日本必须深刻反省历史问题以促进两国政治互信 | 第58页 |
(三)东亚权力转移之际中国应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稳步增强国力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