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页 |
二、性别模糊化角色的研究现状 | 第7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7-8页 |
第一章 角色性别模糊化设定的概念与意义 | 第8-14页 |
第一节 动画角色性别定位模糊化的概念 | 第8-9页 |
第二节 角色性别的模糊化是动画艺术独特审美体现的重要途径 | 第9-14页 |
一、性别模糊化角色覆盖了不同性别观众群 | 第9-10页 |
二、性别模糊化定位诠释了性别的压抑与释放 | 第10-11页 |
三、无性别形象隐喻 | 第11-12页 |
四、传统情愫的突破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性别模糊化定位的角色的表达特征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外在造型的表达特征 | 第14-15页 |
一、角色类型虚拟化 | 第14-15页 |
二、造型规避角色的性别特征 | 第15页 |
第二节 表演的表达特征 | 第15-19页 |
一、个性的典型化 | 第15-16页 |
二、造型元素概括化与符号化 | 第16-17页 |
三、角色在观众心理层面产生“代偿性”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角色性别模糊化设定的分类 | 第19-22页 |
第一节 个体角色与群组化角色设计 | 第19-20页 |
一、个体角色 | 第19页 |
二、群组化角色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拟人化物象角色与拟物化人物角色设计 | 第20-22页 |
一、拟人化物象角色 | 第20-21页 |
二、拟物化人物角色 | 第21-22页 |
第四章 性别模糊化角色对叙事产生的作用 | 第22-25页 |
第一节 情绪符号与精神寄托 | 第22页 |
第二节 完成动画故事的叙事与传播 | 第22页 |
第三节 艺术化编码与组接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凝练普世化共性 | 第24-25页 |
第五章 关于国产动画中角色性别模糊化设计的思考 | 第25-31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发挥角色设计创新思维在作品中的作用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新市场环境下,拓宽性别模糊化定位的角色的商业用途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传播服务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附录一 | 第35-38页 |
附录二 | 第38-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