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布局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30页 |
| 1.1 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1.1.1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1.1.2 研究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 1.1.3 传统村落景观规划 | 第17-18页 |
| 1.1.4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 第18-19页 |
| 1.1.5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格局 | 第19页 |
| 1.1.6 传统村落建筑形态与构造 | 第19-2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4 特色与创新 | 第22页 |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9页 |
| 1.5.1 海南岛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5页 |
| 1.5.3 宗族制度 | 第25页 |
| 1.5.4 经济技术水平 | 第25-26页 |
| 1.5.5 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 1.5.6 保护与开发现状 | 第28-29页 |
| 1.6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2 海南传统村落形态特征 | 第30-49页 |
| 2.1 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 第30-33页 |
| 2.1.1 分布概况 | 第30-32页 |
| 2.1.2 变迁脉络 | 第32-33页 |
| 2.2 传统村落的选址规划意识 | 第33-43页 |
| 2.2.1 忧患意识 | 第34-37页 |
| 2.2.2 生产意识 | 第37页 |
| 2.2.3 宗族意识 | 第37-38页 |
| 2.2.4 景观意识 | 第38-40页 |
| 2.2.5 风水意识 | 第40-43页 |
| 2.3 传统村落的类型 | 第43-47页 |
| 2.3.1 原始定居型 | 第44页 |
| 2.3.2 地区开发型 | 第44-45页 |
| 2.3.3 民族迁徙型 | 第45页 |
| 2.3.4 避世迁居型 | 第45-46页 |
| 2.3.5 历史嵌入型 | 第46-47页 |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 3 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布局 | 第49-66页 |
| 3.1 水环境分析 | 第49-53页 |
| 3.1.1 水井 | 第49-52页 |
| 3.1.2 水塘 | 第52-53页 |
| 3.1.3 水田 | 第53页 |
| 3.2 公共空间 | 第53-55页 |
| 3.2.1 村落入口 | 第53-54页 |
| 3.2.2 集散广场 | 第54页 |
| 3.2.3 戏台 | 第54-55页 |
| 3.3 村巷 | 第55-56页 |
| 3.3.1 空间格局 | 第55-56页 |
| 3.3.2 尺度与铺装 | 第56页 |
| 3.4 建筑 | 第56-62页 |
| 3.4.1 民居建筑 | 第57-60页 |
| 3.4.2 宗祠建筑 | 第60-61页 |
| 3.4.3 景观建筑 | 第61-62页 |
| 3.5 植物 | 第62-65页 |
| 3.5.1 风水植物 | 第62-65页 |
| 3.5.2 其他植物 | 第65页 |
| 3.6 小结 | 第65-66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66-71页 |
| 4.1 结论 | 第66-67页 |
| 4.2 建议与展望 | 第67-71页 |
| 4.2.1 规划保护 | 第68-69页 |
| 4.2.2 旅游开发 | 第69页 |
| 4.2.3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78页 |
| 附录一. 海南传统村落的风水植物 | 第74-77页 |
| 附录二. 海南传统村落的其他类型植物 | 第77-78页 |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