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宽度控制技术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宽度控制设备的形式 | 第14-15页 |
1.3.1 粗轧轧机及附属立辊 | 第14页 |
1.3.2 大侧压调宽压力机 | 第14-15页 |
1.4 宽度精度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5 立辊轧制时板坯的变形特点 | 第17-18页 |
1.6 宽度控制的技术方法 | 第18-20页 |
1.6.1 通过轧制进行宽度压下 | 第19-20页 |
1.6.2 通过轧制进行宽展 | 第20页 |
1.7 研究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八钢1750热轧工艺设备概况 | 第22-36页 |
2.1 八钢1750热轧工艺流程简述 | 第22-29页 |
2.1.1 工艺设备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 第23-27页 |
2.1.2 总体装机技术特点 | 第27-29页 |
2.2 八钢1750热轧宽度控制设备的技术特点 | 第29-36页 |
2.2.1 功能简述 | 第29-31页 |
2.2.2 设备结构简述: | 第31-32页 |
2.2.3 液压控制系统简述 | 第32-36页 |
第3章 工艺参数确定及宽度控制模型 | 第36-50页 |
3.1 板宽静态预设定控制 | 第36-38页 |
3.1.1 粗轧带钢宽度目标值的确定 | 第36-37页 |
3.1.2 粗轧机组中各立辊轧机出口侧轧件目标宽度计算分配 | 第37-38页 |
3.1.3 各立辊开口度的设计计算 | 第38页 |
3.2 立辊道次压规程的确定 | 第38-41页 |
3.2.1 根据轧件的宽厚比计算立辊宽度最大压下量 | 第38-40页 |
3.2.2 根据立辊最大能力计算立辊的最大压下量 | 第40页 |
3.2.3 立辊每道次的压下量确定 | 第40-41页 |
3.3 宽度模型研究 | 第41-43页 |
3.3.1 精轧出口控制目标宽度确定 | 第41页 |
3.3.2 中间坯料宽度 | 第41-42页 |
3.3.3 宽度控制模型的结构 | 第42-43页 |
3.4 模型自学习 | 第43-45页 |
3.4.1 轧制力自学习 | 第43-44页 |
3.4.2 粗轧宽展自学习 | 第44-45页 |
3.4.3 精轧宽展自学习 | 第45页 |
3.5 立辊轧制规程计算规则 | 第45-47页 |
3.6 宽度控制模型计算流程 | 第47-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八钢1750热轧AWC | 第50-76页 |
4.1 宽展控制研究 | 第50-54页 |
4.1.1 自然宽展 | 第50-51页 |
4.1.2 狗骨宽展 | 第51-53页 |
4.1.3 狗骨宽展规律研究 | 第53-54页 |
4.2 头尾形状控制研究 | 第54-69页 |
4.2.1 头尾形状研究 | 第54-61页 |
4.2.2 SSC | 第61-69页 |
4.3 切角坯宽度控制研究 | 第69-71页 |
4.4 板坯来料控制研究 | 第71-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