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多氯联苯污染沉积物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引言 | 第10-21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 第11-15页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念及其特征 | 第11-13页 |
| ·有机氯农药的基本状况 | 第13页 |
| ·多环芳烃的基本状况 | 第13-14页 |
| ·多氯联苯的基本状况 | 第14页 |
| ·多溴联苯醚的基本状况 | 第14-15页 |
|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15-16页 |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 第16页 |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第16页 |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第16-17页 |
| ·碱蓬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碱蓬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 ·碱蓬的开发和利用 | 第18页 |
| ·碱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第18页 |
| ·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 第18-20页 |
| ·环渤海地区概况 | 第18-19页 |
| ·环渤海地区 POPs 的生产情况 | 第19页 |
| ·环渤海周边城市污染物的排放 | 第19页 |
| ·潮间带是环境脆弱带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2 典型 POPs 在翅碱蓬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 第21-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1-27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21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 ·样品提取与净化 | 第22-23页 |
| ·OCPs 的提取与净化 | 第22-23页 |
| ·PAHs 的提取与净化 | 第23页 |
| ·PCBs 和PBDEs 的提取与净化 | 第23页 |
| ·分析测试条件 | 第23-26页 |
|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 ·OCPs 在翅碱蓬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 ·PAHs 在翅碱蓬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 ·PCBs 在翅碱蓬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 ·PBDEs 在翅碱蓬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3 多氯联苯特异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5-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供试污泥 | 第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药品试剂 | 第35-36页 |
| ·营养基配方 | 第36页 |
| ·特异降解菌的驯化培养 | 第36页 |
| ·特异降解菌株的分离 | 第36页 |
| ·菌株生长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 ·特异菌株对PCBs 降解能力的测定 | 第37页 |
| ·PCBs 降解菌的鉴定 | 第37-39页 |
| ·形态鉴定 | 第37页 |
| ·Biolog 微生物鉴定 | 第37-38页 |
| ·16S rDNA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优势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9页 |
| ·优势菌株对PCBs 的降解能力 | 第39-40页 |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40页 |
| ·PCBs 优势菌株的鉴定 | 第40-43页 |
| ·Biolog 微生物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 ·基因组DNA、16S rDNA 的PCR 扩增 | 第41-42页 |
| ·16S rDNA 基因序列比对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页 |
| 4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试验 | 第43-48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 ·供试沉积物 | 第43-44页 |
| ·供试植物 | 第44页 |
| ·供试菌种 | 第44页 |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数量 | 第44-45页 |
| ·沉积物中 PCBs 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第45页 |
| ·样品的测定与质量控制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 ·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 第45-46页 |
| ·沉积物中 PCBs 的修复效果 | 第46-48页 |
| ·翅碱蓬对沉积物中 PCBs 的去除作用 | 第46-47页 |
| ·特异降解菌对沉积物中 PCBs 的去除作用 | 第47页 |
| ·植物-微生物对沉积物中 PCBs 的去除作用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